公示涉農補貼泄露6000農民隱私,不是一句“工作失誤”就能了事

據極目新聞消息,汝州市焦村鎮在政府官網公示的該鎮“2024年農民實際種植一次性補貼”信息中,竟將6000多名農民的大量隱私信息公開。對此,焦村鎮政府表示,此事系工作人員失誤,未進行脫敏處理,已刪除相關信息。

據報道,“焦村鎮2024年農民實際種植一次性補貼”公示時間爲2024年12月2日,表格中詳細公開了包括農民的姓名、住址、補貼面積,甚至公開了農民的個人手機號、身份證號和銀行賬戶號等隱私信息。對農民的種植補貼信息進行公示沒問題,讓公衆知道誰領了多少補貼,爲何領了這麼多,方便大家接受監督。爲此,公示姓名、補貼金額與補貼面積完全足矣。把個人手機號、身份證號和銀行賬戶等隱私,製作成表格文檔,明晃晃地掛在網上,純屬多此一舉。

就連焦村鎮政府工作人員自己也表示,“將農民的個人手機號、身份證號和銀行賬戶等隱私信息公開是工作人員的失誤,沒有進行脫敏處理”。信息脫敏,是指對某些敏感信息通過脫敏規則進行數據的變形,實現敏感隱私數據的可靠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定,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公開會對第三方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不得公開。

以上條例或通知,都指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公開信息時要尊重個人隱私。這起農民種植補貼信息的公示,顯然不需要公開與此無關的個人隱私信息,如果“意外”公開了,那就不是“失誤”,而是“失職”。“誰收集誰負責、誰持有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這是個人信息和數據收集與保護的最基本要求。若是隻注重收集、應用,而沒法提供對等的保護,這無異於是在製造個人信息安全的“黑洞”。6000多名農民的手機號和身份證號、銀行賬號一起被公開,隱私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如遭遇騷擾電話、詐騙信息等,後果不堪設想。

“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沒有意識到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工作人員把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文檔直接掛在網上,絕非“工作失誤”,而是工作作風和管理機制出了問題。工作人員缺乏對公民隱私保護的重視,工作中粗心大意,未對敏感信息處理,直接將登記表上的信息原封不動地拿來公開。另外,審覈環節也形同虛設,未能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導致最後只能草草刪除了事,既損害了農民權益,又影響了政府公信力。

此次涉農補貼公示隱私泄露事件,爲各地政府部門敲響了警鐘。“信息公開”不是“隱私公開”,公示的內容既不能對關鍵信息有所保留,也不能毫無遮攔地公開個人所有隱私信息。公示應該做到精準公開,對於相關部門來說,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以及資源投入和能力建設,理應成爲必修課。築牢隱私安全堤壩,要圍繞個人信息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各個環節,建立完整的監管制度。形成科學方案的同時,還可通過系統培訓,打造專業性更強的崗位人員,熟練掌握信息脫敏等處理方法。多管齊下,才能把個人隱私保護落到實處,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提升政府公信力。

特約評論員 焦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