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短支長的央行貨幣政策動向

剛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做出政策利率「連六凍」的臺灣央行,是否啓動降息,成爲第四季貨幣政策的新焦點。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聯準會(Fed)自9月重啓降息循環,國際資金浪潮瞬間改變流向,美元走弱、亞幣震盪,市場焦點轉向亞洲央行的「接棒」時機。剛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做出政策利率「連六凍」的臺灣央行,是否啓動降息,成爲第四季貨幣政策的新焦點。

先說結論。貨幣政策主要從物價、景氣與資金三面向切入,臺灣央行看待問題的風格一貫審慎漸進,雖然市場開始出現期待的聲音,央行也剛針對房貸市場開了水龍頭,仍很難期待會進入大水漫灌的新階段,今年內降息可能性都不高。

觀察剛過去的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對貨幣政策最重要的結論,不是持續堅守政策利率水位,而是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性,藉此做法收放資金,讓貨幣政策能夠適度寬鬆,換言之,央行打算採取以短支長的方式,以高度的機動性,因應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

對於一口氣把政策利率進行修正的作法,央行總裁楊金龍的一貫主張是,要看三項條件,包括:國內經濟情勢、通膨率回落至1.5%,以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

楊金龍近期進一步補充說,臺灣傳產業受大陸龐大產能開出與美國關稅的雙重影響,今年經濟成長率逾4%是很特殊的情況,況且如果232調查結果對臺灣不利,高科技產業也掉下來,「貨幣政策必須要做些因應」。顯然降息這種壓箱底的手段,出手的時機還要再等。

再以央行最在乎的物價來看,對民生影響最重要的「油電變數」仍在,尤其電價,一旦明年初啓動調漲,恐讓核心物價再度上揚。何況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第三季雖降溫,但8、9兩月的數據都還落在2%出頭的區間,央行對通膨的擔憂未完全消除,自然也對降息造成牽制效果。

央行緊盯不放的不動產市場,也是讓降息態度謹慎的一大原因。雖然央行多次強調,「房價問題不是靠利率解決」的基本立場,但不容否認的是,每次央行降息的啓動,都會讓市場形成一股新的「寬鬆訊號」,一旦出現擴散效應,就可能再度刺激房價走揚。基於這樣的考量,就算美國聯準會(Fed)大幅度降息,臺灣承受龐大的跟進降息壓力,也很難做出立刻跟進的決定。

至於總體經濟面的情況,根據央行最新經濟預測,2025、2026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爲4.55%及2.68%,並未明顯衰退,降息自然缺乏急迫性。

從上述各種情勢的觀察來看,央行沒有降息的急迫性,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維持第四季利率不變的同時,一方面透過暗示釋出預告的信號。意即「利率凍結」仍是基調,同時開出若國際環境穩定、通膨進一步回落,不排除採取實質降息動作的預告,實務上則透過各種金融工具,例如減發定存單等方式微調市場流動性。

從以往經驗來看,央行貨幣政策步調確實保守,「寧可慢、不可錯」是基本原則。降息太早易被視爲政策轉向,太晚可能錯失景氣修復契機,臺灣又是個小型的經濟體,一有風吹草動市場即生波瀾,央行節奏的拿捏至關重要。第四季的臺灣央行貨幣政策,也將先站在「等待區」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