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善用知識價值擺脫低薪烙印

青年除了年輕擁有活力,可貴之處在於這是人生中最富有「未來」、最勇敢「築夢」、最適合「培養成功條件」,創造斜槓人生的寶貴時期。圖/本報資料照片

驪歌漸遠,數以萬計青年學子在師長再三祝福勉勵,提供許多寶貴經驗指引下,步出校門邁入社會,開始迎接人生各種挑戰。另一方面,隨着大學「放榜季節」來臨,不少家長在聚焦錄取學校時,更加擔心其子女所選擇科系的未來出路,甚至憂慮未來淪爲「低薪」族羣。此一現象,似乎是每年夏天呈現的場景。

面對多元多樣社會型態,以及日新月異科技環境的洗禮,從大學部至研究所「從一而終」專攻相同領域外,許多青年開始憧憬未來人生的挑戰,恐非筆直的「單選」路徑,而是曲折的「複選」路徑。觀察周遭情況可發現,不少人歷經多年嘗試後,儘管選擇與學生時代學習專業不同的生涯,依然能有多采多姿的表現。

回顧多年前,國內媒體曾經特別報導兩個頗令人深思的實例。其中一個是缺乏傲人的學歷,懷着烹飪技能取得糕點製作世界冠軍,負責月營業收達到2千萬元的連鎖企業;相對的個案則是,一位擁有一流大學的碩士文憑,放棄朝九晚五上班模式投資經營最勞力的搬家工作,創造月服務收入超過2百萬元的公司。說明憑藉着努力,仍可以創造頗令人驚豔的人生路徑。

在文憑「通貨膨脹」的社會,上述兩個頗極端的實例,似乎演繹出「學歷無用」的結論,實際上並非如此。前者旨在說明,憑着既有領先羣倫的技能知識,同時將其昇華爲產品「價值」,進而讓企業獲致永續生存發展;至於後者,顯示利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以及將其創新爲服務「價值」,藉此讓企業發揮事半功倍效益。

很顯然的,這兩個故事的核心,都是說明如何將知識延伸爲創造「價值」,形塑與別人不同的「特殊」條件。而臺灣社會長期存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傳統思維,顯然需要重新檢視,會否已淪爲形式主義的教育體制。儘管擁有高等學歷從事勞力工作,是極端的實例,然而取得高等學歷,因未能將所獲致的知識延伸爲價值,進而形塑特殊條件,僅能從事「低薪」工作,在現今社會中依然比比皆是。

歸納癥結,此乃長期以來,社會觀念始終將唸書認爲是「投資」或「儲蓄」,卻又缺乏對知識的「價格」和「價值」間的差異有所認知;尤其在快速變化時代及不斷創新環境下,忽略「擁有學歷,不如一技在身」、「英雄不怕出身低,只怕志氣短」隱含的精義。

宋儒朱子曾雲:「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唯志不立,則是無着力處」。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皆可逐步學習而得;但若志氣低下,見識短淺,則人之在世,終無立足之處。青年唯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積極的進取心,始不致在滾滾紅塵中迷失方向,更不致在茫茫人海中遭受暴風驟雨摧毀,最後終能圓夢。

青年階段是人生中的黃金歲月,絕對不是年齡數字,更非體能狀況,而是創新進取,充滿朝氣活力,發展擁有着無限的可能。換句話說,青年除了年輕擁有活力外,可貴之處在於這是人生中最富有「未來」、最勇敢「築夢」、最適合「培養成功條件」,創造斜槓人生的寶貴時期。

在此驪歌高唱、金榜題名之際,將會有數以萬計的青年邁入社會面對挑戰,或喜迎下一階段接受專業領域薰陶,希望青年世代能夠在漫長的生涯裡,除培養蘊育良好品格,也能不斷善用知識創造價值,藉此形塑個人特殊條件,也唯有如此,才能擺脫低薪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