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面對動盪匯市要有全新的思維

企業要從自然避險朝向安排避險過渡,政府更要趁勢而爲,打造出能滿足臺灣企業需求的避險環境與金融市場。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臺幣經歷第二季後半場的升值行情,進入7月後轉向觀望,甚至出現回貶走勢,此爲大波段升值行情的中場休息,還是一口氣升值走到了滿足點,頗受關注。

其實看似走出強升軌道的新臺幣,仍承受強大的升值壓力,一來有出口商尚未釋出的鉅額美元賣壓,二來有美國總統川普施壓聯準會(Fed)的美元降息可能性,三來臺灣與美國尚未揭曉的對等關稅談判結果,也令人對於受迫性的升值存有想像空間。

但即使看準升值爲長期趨勢,因受到地緣政治攪亂全球資金流動的方向,以及經過震撼教育的央行備妥各項穩匯手段,今年下半場的新臺幣匯率動向還是撲朔離迷,震幅也勢必放大,此時與其猜測短期內匯率會升或貶,不如順應局勢,設法提出風險趨避的有效做法。

央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上半年封關日大動作的強力守匯,但新臺幣第二季對美元仍大漲3.28元、漲幅達10.97%,創下歷來最大漲勢,這還是在央行5月起加大市場管理力道的結果,透過對出口商要求分批拋匯,與外資溝通資金管理的標準,甚至針對部分外資祭出「T+1」資金調度的措施,壓抑短期熱錢炒匯風險。很顯然的,央行面對龐大的升值壓力,以一連串行動穩住表面的匯價,凸顯「節奏管控」爲主的戰略思維。

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訊息是,觀察央行出進口外匯收支資料,4、5月出口商實際結匯僅18.51億美元,尚未結匯的美元資產高達724.54億美元,這還未加上6月未公佈的金額。也就是說,企業雖因新臺幣升值而增加美元收入,卻選擇暫不出手,多數企業願意再多等一會,待下一波利多出現或有更高的匯價,再進場賣美元,交易面上因此出現了潛在的龐大賣壓。

這種「滿手美元」的現象,猶如水庫閘口後的水壓,看似穩定,實則壓力還在不斷的積累。只要聯準會啓動降息、美元走軟,或臺美關稅談判定調後的結果,導致升值預期再起,屆時出口商釋匯壓力涌現,很容易釀就新一波的升值走勢。

再看敏感的地緣政治關係與對等關稅談判,逐漸成爲影響匯率的不確定新變數。由於川普行事風格多變,部分國際資金開始分散美元部位、佈局亞幣在內的非美元資產,且臺灣和美國貿易協商的過程,匯率議題頗受關注,美方持續表達對以低匯率營造貿易順差的不同意見。加上進入下半年後,因先前搶單潮吃掉了大部分的訂單,勢必大幅減弱的出口動能,讓順差累積的速度變緩,綜合來看,新臺幣應還會再升值但速度恐不若先前,走勢也非一波升到底,改以震盪緩升爲主的基調。

面對此看似冷靜,內在波動洶涌的匯率脈動,央行策略上,不再以單一升貶作爲目標,更講究「節奏控制」與「系統穩定」,避免匯價失序對實體經濟造成衝擊,兩者之間中力求平衡。而對出口商來說,何時結匯將成決策上的重要關鍵;對投資人而言,匯率變動也將直接影響資產的配置方向。

換個角度想,各界對於匯率重視度明顯提升,何嘗不能視爲臺灣轉型的新契機?缺乏風險意識的企業、避險商品豐富度不足的金融機構、對於匯價波動放大尚未準備好的市場,是無法在此匯率至上的經濟社會裡安穩的運行。企業要從自然避險朝向安排避險過渡,政府更要趁勢而爲,打造出能滿足臺灣企業需求的避險環境與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