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立院新會期 朝野應以善意協商最適預算原則

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被刪了6.6%後,行政院長卓榮泰舉行記者會,指出在野黨大砍總預算,政務面臨推動困難。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新會期於今日開議,預算是重中之重,自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被刪了6.6%,政府接連表示少了這些預算,統一發票中獎金額受影響、防洪水門關不了、記者會手語老師請不起、省道及縣鄉道改善計劃受衝擊、甚至辦護照、老農津貼、記者室的運作也受波及,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真的少得如此可憐嗎?恐非如此。

我們可以從歷年歲出統計加以檢視,依主計總處的資料,中央政府歲出於民國82年升破1兆元,至109年升至2兆,114年編列了3.1兆。從1兆升至2兆歷時28年,但從2兆升至3兆僅花了6年,這些年政府支出膨脹之快,可謂空前。

前述只談及中央政府「年度預算」而已,還沒有擴及「特別預算」,如果把特別預算也加進來,依據決算資料,近十年(102~112年,決算資料目前只到112年)中央政府歲出成長68%,以同樣標準檢視三十年來任何一個十年成長率,皆難與其匹敵,政府支出膨脹之快,於此再獲證明。

這次預算審的是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我們暫且不談特別預算,然而即使不含特別預算,中央政府預算膨脹的速度也相當驚人,從沒有一段時期可以只花6年就讓預算規模增加1兆。同樣觀察十年變化,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中央政府歲出十年之間(104~114)成長65%,前一個十年(94~104)只成長21%、再前一個十年(84~94)成長57%,以同樣標準檢視任何一個十年,有如此高的成長率者,屈指可數。

從前述多項統計可以發現,近十年中央政府支出確已過度膨脹,在這個情況下,立法院適度刪減預算,是有道理的,而以規模如此之大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刪了6.6%竟然就影響防洪水門、省道改善、統一發票、老農津貼等施政,其誰能信?

再者,經刪減後的總預算2.92兆,仍比去年成長2.5%,莫小看這個成長率,民國80年代(80~89)有2次總預算負成長,90年代(90~99)有4次負成長,100年代(100~109)也有4次負成長,在那些預算吃緊的年代,統一發票、老農津貼、省道改善、防洪水門、護照辦理等政務不也如常進行嗎?在這個過程中,最讓人憂心的還不是預算本身,而是昔日文官的專業與勇氣,在政治壓力下日漸消磨,文官的緘默是更大的危機。

政府支出多少才合宜?GDP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原編數3.1兆佔GDP比率11.8%,此一比率爲近12年最高,而刪減後的總預算2.92兆佔GDP雖降至11.0%,仍高於近十年(104~113)平均值10.6%,這說明刪減後的總預算仍屬合理。如果今天因爲預算刪減就這個也做不成,那個也辦不到,想想歲出佔GDP不到10%的那些年,政府豈不是要打烊了嗎?

十九世紀古典經濟學家賽伊(J.B.Say)曾說:「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經費支出最少的計劃,最好的租稅是人民負擔最輕的租稅。」惟歷經1930年代大蕭條之後,藉積極財政政策提振經濟漸成趨勢,政府職能大幅擴充,公債也因而扶搖直上,公債飆升自非好事,歐債風暴殷鑑不遠,以此觀察臺灣,從前行政院只有八部二會,現今到底有幾部幾會已經算不清楚了,這些年政府組織持續擴張,預算規模快速膨脹,行政干預愈來愈多,如此反而有害於經濟的運行,這也是何以賽伊提出此一財政思維的原因。

不論從賽伊的思想,或近三十年的財政統計,都說明立法院此次刪減預算,有其必要,想想,這些年政府支出膨脹如此之快,執政者固然快意,然而於國家長期發展,財政健全終究有害。我們認爲,新會期應有新氣象,朝野應秉持最大的善意,協商總預算的最適規模(optimal scale),以制度取代爭吵纔是上策,而循過去十年歲出佔GDP比率平均值做爲參考上限,應是可行的方向,至於制度設計,如何立法,朝野可再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