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借鏡日本誠心對話化解歧見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揮別「金龍」、喜迎「福蛇」的同時,國際社會發生兩件與臺灣經濟息息相關的事件。其一,大陸在西方國家封鎖晶片來源下,發表「DeepSeek」人工智慧(AI)模型,震撼全球,讓AI產業發展進入不同型態角力;其二,美國總統川普施壓國際社會的力道持續升溫,不僅新擬具的對等關稅計劃最快4月實施,並再度點名臺灣搶走了晶片生意,打算修改晶片法的補助條件,讓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籠罩陰霾。
面對國際經濟呈現前所未有動盪,全球產業迎接更加激烈競爭之下,令人擔憂的是,此一期間朝野陷入「烽火連天」氛圍。雖賴總統最近召開五院長協商會議,卻又放任行政部門反對立法部門已通過的法令、預算,甚至默許執政黨啓動對在野黨立法委員、地方政府首長的罷免,將朝野對立氛圍昇華至頂峰,恐讓未來數年國內政治環境更加紛擾,進而波及經濟發展。
臺灣受制於外在環境的影響,政治和諧理性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儘管之前國內經濟研究機構指出,去年臺灣GDP在電子、資訊、通信新興科技產業加持下表現亮麗,成長達到4.3%,創近三年新高;至於今年GDP,雖外在環境劇變,但在外銷、投資、消費「三支安打」助攻下,預估超過3.4%;然而如果政治持續紛擾無法和諧理性,勢必造成臺灣經濟在瞬息萬變情勢中失去對應能力。
歸納國內朝野呈現僵局癥結,或可將根源溯自2016年以來,行政部門許多政策的調整、法令增修,或財政預算的編列或特別經費之提出,立法部門在執政黨一黨獨大下強行通過,導致在野黨黨採取杯葛,藉此訴諸民意。雖民進黨於2024年總統大選中以4成之票數持續執政,但立法部門卻又無法取得過半席次,淪爲「少數」,迄今未能「誠心」展開與多數的在野黨「對話」,此乃是造成政府運作陷入泥沼之關鍵。
無獨有偶,去年11月11日日本「衆參」兩院進行「首相指名」選舉,雖執政聯盟的「自民黨」與「公明黨」在衆議院中無法取得過半席次,但在野最大陣營的「立憲民主黨」未能整合小黨,使得石破首相經過兩輪投票以「少數」的內閣持續執政。面對朝小野大格局,加上民衆期待改革,石破考量落實其所提出的政策訴求空間不易,避免衆議院在野陣營提出不信任案被迫下臺,或淪爲解散衆議院訴諸民意風險,並未選擇一意孤行,而是採取移樽就教獲致在野陣營支持,不但通過今年總預算案,而且推動與社會福利、產業調整、政治透明之立法,讓政府的運作更加順利。
無庸置疑,隨着時空環境變化,國內許多相關政策或法令,未見與時俱進改革;加上部分公共政策議題,在政治權力算計與利益團體包圍下,不斷侵蝕臺灣升級之路。然而,推動政策調整或法令增修,透過朝野對話、凝聚共識,不但是不可或缺的過程,而且是無法迴避之一環。回顧過去經國先生推動改革,從經濟的自由至政治之解嚴,這些具有歷史性與突破性頗艱鉅的挑戰,皆是經國先生秉持誠心與在野人士、反對學者之不斷對話,終於逐漸化解歧見。
很顯然地,促進朝野對話目的乃是希望執政黨透過與在野黨雙方,或是擴大延伸利害關係民衆、團體多方之間,彼此在自願、對等原則下,針對與公共政策相關的政策或法令充分溝通、協調,以達到各自期待之結果。亦即執政黨必須不計政黨譭譽,透過對話獲致在野黨支持。此一機制,並非提供任何一方追求本身權利、利益的工具,而是一種讓政府與社會不同夥伴之間運作、合作之平臺,藉此促進朝野和諧、社會團結,如此始能讓臺灣面對全球瞬息萬變的環境挑戰之下,發揮更堅實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