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俄烏戰事下的臺灣啓示錄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眼下的最棘手的問題是,如果拒絕川普關於稀土的提議,會面臨什麼樣的報復?圖/美聯社
距2022年2月24日爆發的俄軍入侵烏克蘭事件,屆滿三年之際,一場花了三小時的談判,試圖爲這場戰役劃下句點,但參與者排除了交戰方之一的烏克蘭,也看不到力挺它的歐洲盟友。討論出來共識衍生的結果,俄羅斯將贏得烏東的土地,美國拿到了稀土礦產,至於烏克蘭,只能思考着如何在保有尊嚴下接受戰事落幕。
整個局勢是從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出現變化。雖未如他所說的,上任的第一天就讓俄烏戰爭結束,但在朝此方向推進着的同時,融入了更多「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盤算,整個川普政策2.0下的國際政治,又回到了強權政治的時代。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正訪問白宮,簽署礦產協議是他與川普會面的重頭戲,停戰會談以來的一連串變化還在發展,烏克蘭、俄羅斯已各自出現新的困境。澤倫斯基爲了個人的政治利益,賭上了整個烏克蘭,付出龐大的人民死傷與經濟衰退的代價後,還要加碼繳出資源、揹負龐大的債務,他眼下的最棘手的問題是,如果拒絕美國的提議內容,會面臨什麼樣的報復?
日前已傳出切斷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系統的威脅,一旦高舉着再次偉大的掠奪者,看上的礦產資源如未能到手,恐不會善罷干休,而此時的烏克蘭,手上並無太多的談判籌碼。
與美方握手言歡的俄羅斯,也是左右爲難。川普遞出橄欖枝,看準的是俄羅斯不想再消耗國力,三年戰爭打下來,已走到了要向朝鮮買砲彈、尋求兵力支援的地步,幾可預見俄羅斯將失去競逐世界列強的資格。
普丁對美方的企圖也是瞭然於胸,且與抗中旗幟鮮明的一方走太近,對中俄於戰爭期間培養出的關係也形成考驗。兩國元首雖通了話,強調彼此是真朋友,雙邊關係不會受任何第三方影響,只是這樣的動作,反凸顯了由美國所主導的談判,終還是讓中俄關系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把目光從遙遠的歐亞大陸拉回到臺灣海峽。此刻的臺灣,雖不到兵兇戰危的處境,政府對於川普新政下的國際情勢變化亦提高警覺,從國安高層會議一路開到廠商座談,尋找對策。我們提供以下的幾項建議做爲參考:
首先要強調的,是持續厚植國力的必要性。臺灣目前最重要的籌碼,就是被川普形容爲「偷走了美國技術」的晶圓大廠臺積電,美方陸續提出將對晶片課徵100%關稅、要求前往美國設廠等訴求,由於針對性強,且彼此的談判實力懸殊,單靠一座神山實難以護國。
於是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還有那些拿得出來的談判籌碼?分析臺灣現有的優勢,資金充沛應可算是其中之一,值此國運興衰的關鍵時刻,實應擺脫外匯調度或報酬率等枝節問題,統籌資金成立國家級別的主權基金,善用這些錢進行跨國性的戰略性投資,既可提升國際上的話語權,也可做爲當美方要求前往投資時的資金儲糧。
其次是要擴大多邊國際組織的參與。川普談判一向偏好各個擊破,排斥國際組織大架構的束縛,上任以來,陸續簽署行政令退出世衛組織、巴黎協定,但對臺灣而言,此時以雙邊談判建立的遊戲規則,條件不利我方的機率甚高,反更需要國際化的多邊框架支持。
目前臺灣參與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就是世界貿易組織(WTO),除了善用這些爲數不多的舞臺外,由於川普挑戰了國際上各個重要組織,也會導致其出現修正重組的變化,我們可自我要求提升能力達到標準,展現積極貢獻和參與的意願,只要於局勢出現變化,要快速的參與融入國際的新機會。
最後要說的是,在此天下大亂的時刻,與中美兩強的互動關係也要重新審視。坦言之,我們長期以來旗幟鮮明的選邊站,現在的問題是,美方卻未必視你爲自己人,淪爲其打抗中牌的棋子實無必要,在中美新的互動關係上找到平衡點,纔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