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多極驅動的世界貿易體系正在形成
經過川普發動的這場貿易戰之後,可預見全球化發生的調整,將是從一個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轉型成一個多極驅動的全球化。圖/美聯社
美國對全球發動貿易戰,引發世人聯想:全球化是否會就此終結?較切合實際的看法是「不會」,因全球化帶來更廣闊而豐富的市場,促進在全球範圍內更有效的勞務分工,這對各參與國的益處遠大於壞處,即使是正用力翻轉全球化的美國也嚐盡甜頭。只是,川普政府只說其弊而不言其利。
而經過這場貿易戰之後,可以預見全球化發生的調整,將是從一個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轉型成一個多極驅動的全球化。
關稅戰攸關全球化的未來走向,本質是一個漫長的全球貿易體系的調整過程。世界貿易長期處於失衡狀態,至於是否必須改變,見仁見智,川普政府將其定位爲美國宏觀經濟和國家安全不可持續的根本挑戰,爲此而發動關稅戰,將變革現有全球貿易體系,當作達成國家戰略目標的大計。
過去數十年來波瀾壯闊的全球化,如今世界經貿格局已大不相同。剛加入WTO時,中國製造出口佔全球份額約爲美國的三分之一;到2024年,中國製造已佔全球出口份額的24.6%,美國跌落到9.6%,地位完全翻轉。美國以外的世界快速成長,佔全球貨物進口貿易比重高達87%,顯示美國雖仍是全球最大進口市場,但在全球整體經貿中的份額已大不如前。
相對於美國的大幅逆差,中國和歐盟的製造業出口在全世界愈顯舉足輕重,並享有較大的貿易盈餘。2023年,中國和歐盟是全球前兩大製造業出口經濟體,分別佔全球製造業出口的24.6%和17.1%,出口是重要的就業保障,兩經濟體的商品貿易盈餘可觀,佔GDP比重分別是3.3%和2.1%,外需成爲重要的經濟成長引擎。即使美國現在打退堂鼓,中國和歐盟持續是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未來將成爲多元驅動全球化的主導力量。
全球化必然持續,只是降低了對美國的依賴,而會尋求更多維繫全球貿易體系的多極引擎。而美國其實也未反全球化,實際上是接受全球多極化趨勢的。國務卿盧比奧上任初即表示:「對於全世界來說,只有一個單極大國是不正常的,這是一種異象。它是冷戰結束的產物,最終你會回到一個多極的世界,在不同地區有多個大國的格局。」美國追求的新型全球化,是要建構不同的規則,以及降低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所支付的成本。
原來全球貿易體系最大的支持者和締造者,非美國莫屬,現在美國退縮,卻也無法摧毀原有貿易的規則。隨着美國的後退,其他經濟體必然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以緩解貿易失衡,也會分散夥伴,構建新聯盟,同時建立新的貿易規則。
這一股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逆流,肯定不是全球化的終結,而是在尋覓一種更加契合參與者利益的重構安排。關稅戰則走向未來過程中經歷的陣痛。對美國而言,不是放棄全球化,而是尋求美國貿易的再平衡,對外追求更符合美國推利益的公平貿易,以及與美國安全利益吻合的貿易關係重分配;對內則是尋求製造業的重振,並降低財政赤字壓力。
關稅戰中的美國主要訴求是平衡貿易、公平貿易、夥伴安全三原則,這是美國與各國關稅談判提供的邏輯依據,也將成爲形塑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規則,有積極的正面價值,有助於將失衡的全球貿易體系變得更平衡,從而邁向一個多極驅動的全球貿易體系,讓全球化更具可持續性。這不是全球化遊戲的終結,而是遊戲規則的改變,或新遊戲的開始。
面對新的多極化經貿時代,臺灣必須以新視野看清時局,不能侷限在「脫中入北」的狹隘思維,須接受多極驅動的世界貿易體系,從中多方佈局,開展廣闊的經貿關係,方能海闊天空,從多方連結中蒙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