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中美抗爭發展看中國大陸的轉變

圖爲美國總統川普。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戰劍指中國,一再加碼,對中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從10%加10%,再增至54%,不滿中國提出報復措施,又陸續把對中關稅擴大到145%。

相對於美國的步步進逼,中國保持戰略定力,一方面痛批單邊霸凌行爲,另一方面也快速祭出反制措施,對美國商品課徵關稅陸續提升到了125%,報復措施還包括稀土出口管制、打擊川普農業票倉,透過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實體清單,打擊美國科技和軍工企業等,藉由對美國企業施壓,讓川普必須面對選民壓力。

早於川普本月宣佈「解放日」關稅措施數天前,中國大陸採取行動,恢復與日本、韓國原本停滯的自由貿易談判;當越南考慮嚴審部分對中貿易時,傳出習近平將前往越南訪問的消息。不同於川普第一任發動制裁時的倉皇應戰,中方這次選擇以牙還牙,擺明如川普繼續實行單邊主義,將更積極拉攏亞洲國家,定位自己爲區域內經貿更穩定的一股力量,並準備抱團歐盟抗衡美國。

北京同時向全世界發動認知作戰,將加徵關稅措施視爲美國衰落的證據,爲保護主義、霸凌盟友、背棄全球規範的自私行爲,顯然將此事視爲加速東昇西降的契機。

川普確實對中國下手很重,正值消費低迷、房地產不振及產業鏈出走的中國,必將感受到美國關稅帶來的痛苦結果。但是,隨着全球一致將日益紛亂的焦點聚焦於華府,北京在世界上的經貿關係及地位反而提升,逮住機會和美國周旋到底。

觀察中國這回多箭齊發的做法,兼顧了點和麪,疊加原有的反制措施「加倍奉還」,組合重拳環環相扣。坦言之,川普是想把加重關稅當作裹挾手段,要各國乖乖上桌談判,如願厚待美國則減免關稅,但中國選擇正面作戰,採取的報復性措施先展位不求饒立場,試探性的出擊大於直接的打擊,顯示了強硬立場,也同時爲談判或進一步升級都留下可能的運作空間。

中國爲何有底氣跟美國叫板?首先是經濟貿易結構發生的轉變。跟先前相比,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降低,對美貿易佔比從2018年的13.7%降至2024年的11%左右;去年對美出口佔總出口額的比例,也比2018年下降4.6個百分點。

其次是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地位趨於穩固,是目前全球唯一覆蓋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完整的產業鏈,提升了對抗衝擊與風險的能力。即使美國加徵關稅,仍能通過供應鏈議價權轉嫁成本,反而是一些產品對他國有不可替代性,這些年來美國的貿易壁壘不斷加碼,但是美國人仍無法離開中國商品,而且中國對美出口的含金量更高。

第三則是科技自主與產業升級的加速。美國運用科技封鎖手段遏制中國科技發展,迫使中國尋求自主性發展,並加速了國產替代進程,形成制裁-突破-反超的循環。

其中關鍵在於研發投入大增,政府調撥資源,持續加大對研發活動的資金支持,通過政策與市場機制結合,扶持戰略性產業,從川普第一任期發動的貿易戰開始,促進中國加速產業升級,不再畏懼美國的科技封殺。

中國在國際市場的多元化佈局,也分散對美貿易風險,增強了迴轉空間。反而是川普二度上臺後,美國與歐洲關係惡化,歐洲國家不得不尋求與中國改善經貿與投資關係,兩方出現共抗美國的底氣。

中國也加速開拓非洲、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提升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

中美間的關稅大戰還在持續發展,但由於相對優勢不同於以往,北京對於川普貿易施壓有序的應對,一方面拓展世界經貿關係,二方面加速產業的升級,讓這回的重拳打壓演變成調整體質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