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收購價調高 農會喊遲來的正義
雲林縣農民贊成調高公糧收購價,表示這纔是對農民的長期保障。(張朝欣攝)
農業部繼2011年調整公糧收購政策後,今年再度調整收購量及價格,使近日民間收購一期稻作的價格較去年上漲達15%。稻作協會前理事長陳燕卿直言,「軍公教都調那麼多次了,稻農等了10多年才又等到公糧價格調整。」雲林縣北港鎮農會總幹事林翠香強調這是「遲來的正義。」
農業部調查,2011年每公頃稻作成本約爲10.8萬餘元,2024年爲13.4萬餘元,13年來成本約上升23%,公糧收購價格凍漲13年,民間糧商收購價格則從約930元上升至990元、僅上升約6%。
陳燕卿直言,以人工費用爲例,過去一天工人工資約1200元,現在一天2000元,還未必找得到人,成本迅速飆升。
雲林張姓農民說,今年1期稻作價格較去年上漲至少15%,可說是天價,大家都很開心稻米能賣好價格,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年年都有,調高公糧收購價,纔是對農民的長期保障。而且調高公糧收購價,可減少民間盤商壓價情況,農民有較好的收入,年輕人才願意回鄉務農。
林姓農民提醒,一期稻成長期間氣候平順,收成普遍不錯,政府調高公糧收購價格及數量,農民有感,但可能會影響休耕意願,建議休耕補助也應跟進,才能平衡種稻、休耕的雙軌措施,否則休耕不划算,農民會搶種稻。
斗南鎮農會精米工場廠長張耀裕說,除了公糧收購價格調整外,價格較好的計劃收購、輔導收購也提升,因此糧商也要追價,甚至聽到溼谷喊到每百臺斤1200元,恐怕反映到末端零售價格、估計每公斤約提高5元至10元,部分業者可能會混舊米降低成本。但也憂心,若米價提高後國人恐怕選擇麪食等,食米量恐怕進一步下滑。
張耀裕指出,要增加農民收益不應該只從增加收購價格,也可透過擴大耕地面積等方式減少種植成本,並且增加未繳交公糧稻農補貼、契作獎勵等才能同步降低生產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