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國中都8+9?她嘆好學生常遭霸凌排擠 網揭能力分班困難處

學生示意圖。圖/AI生成

臺灣的公立中小學實施常態編班,意即以隨機方式將學生打散分在同一個班級內,但有網友並不認同這種編班方式,表示自己在這種制度下看見的,是好學生受到壞學生影響變壞,而壞學生並沒有因爲好學生變好,質疑爲何要由好學生來承擔感化壞學生的責任?

一名網友在Dcard上表示,自己已從公立國中畢業10多年,對於常態編班的制度仍非常不認同。原PO說明自己國一時班上大家都還算正常,然而受到班上少數8+9影響,大家漸漸開始不認真上課,老師講話時班上總是很吵鬧,導致原PO在國二、國三時學習非常艱辛,甚至因爲要求大家安靜而受到孤立。

原PO考上市區的第一志願高中後,指出由於高中的素質在會考時已經被篩選過,班上同學都很好,認爲如果國中開始就是能力分班,自己的那3年就不會這麼辛苦。

不少網友也對常態編班制度表達反對立場,「國中常態編班的時候我一直被霸凌,高中考上分數不低學校的時候,霸凌少很多,事實證明壞學生只會影響好學生的品格,甚至有可能讓好學生得到ptsd」、「以前讀公立國中,壞學生有一兩個就可以帶壞整個班的風氣,原班導真的管不動,後來國二還因此換了一個知名的機車老師來當班導」、「表面上一視同仁,其實就是對能力比較好或安分守己學生的不公平」。

但也有人指出雖然能力分班很理想,但實際上執行有困難,家長可能會逼孩子提升成績進入好班,導致成績成爲衡量學生價值的唯一標準,「這和當代教育的理念相悖,不可能成爲政府採用的做法」。能力分班的標準也有待商榷,究竟該如何分辨誰是好學生、誰是壞學生?「人性本就很複雜,你認爲自己是應該被分在好班,但學校認爲你應該去爛班,常態也許只是不得不的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