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長“痘”莫驚慌!95%女性都有的“小水泡”,看看中醫怎麼說……
很多女性在體檢的時候,被查出“宮頸腺囊腫”,經常會感到擔憂。什麼是宮頸腺囊腫?需不需要治療?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醫學中心副主任曾晶進行了詳細介紹。
什麼是宮頸腺囊腫?
女性宮頸表面有許多腺體,它們負責分泌黏液保持溼潤。當腺體出口因慢性炎症或鱗狀上皮堵塞,黏液無法通暢排出,積聚形成囊狀“小水泡”,這就是宮頸腺囊腫。
宮頸腺囊腫就像是長在宮頸表面的“青春痘”,約95%的女性會出現這種情況,尤其是有過生育經歷的育齡女性。
絕大多數宮頸腺囊腫屬於正常的生理性改變或由慢性炎症引起,其本身並非疾病。這些囊腫通常體積很小(直徑僅幾毫米),沒有症狀,不會惡變,既不影響生育也不危害健康,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無需特殊治療。
中醫解讀
中醫認爲,宮頸腺囊腫是整體臟腑氣血失調在局部的體現。腺體堵塞、黏液積聚,本質是溼濁內停。脾虛失運、肝失疏泄、腎陽不足,導致水溼不化,溼、痰滯留,蘊結於下焦。溼性黏滯,阻礙氣血津液運行,形成局部“壅滯”,又進一步加重腺體阻塞。
這些情況要注意
絕大多數宮頸腺囊腫無需處理,但若伴隨以下4種情況,應結合中醫辨證積極調理:
多:白帶異常增多、色黃質稠。
痛:下腹部或腰骶部墜脹、痠痛。
血:同房後出血。
炎:合併明確的宮頸炎症,如宮頸充血、水腫、觸痛明顯,白帶化驗提示病原體感染。
醫生介紹,當出現不適情況時,可前往醫院進行婦科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TCT)、HPV檢測及陰道鏡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
中醫如何調理?
對於有伴隨症狀的患者,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通過整體調理臟腑、祛除病邪、調和氣血來改善內環境,緩解症狀,防止復發。
健脾、溫腎、化溼
適用於脾虛、腎虛、溼盛證患者,表現爲白帶多、色白質稀、乏力納差、舌淡胖有齒痕。常用方劑有參苓白朮散、完帶湯、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加減。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適用於肝鬱氣滯血瘀證患者,表現爲下腹脹痛、經前乳房脹痛、情緒抑鬱、舌質暗或有瘀點。常用方劑有逍遙散、桂枝茯苓丸加減。
清熱利溼
適用於溼熱下注證患者,表現爲白帶多、色黃質稠、有異味、陰癢、小便黃、舌紅苔黃膩。常用方劑有止帶方、四妙丸加減。
生活方式調養
除此之外,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對於疾病防治至關重要。
醫生建議,要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長期抑鬱、焦慮、惱怒。清淡飲食,少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寒涼之品。可適當食用健脾利溼食物,如薏米、山藥、赤小豆、冬瓜等。
要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堅持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乾燥,經期、產褥期避免同房和盆浴。
醫生提醒,對於無症狀的宮頸腺囊腫,無需藥物或手術消除,過度治療反而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如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切勿自行服藥。無論有無囊腫,女性都應定期進行規範的宮頸癌篩查,守護宮頸健康。
通訊員曾晶 王鑫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