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該和ROI說聲拜拜了
這篇文章,不廢話,只寫一些圈內人看的東西。
小米這個事情,發展到今天,馬後炮總是避免不了要放了,企業和人一樣,要走的彎路,一條也不會少,哪怕無數人在中間勸說,小米成功復刻了理想的mega時刻。
我知道,所有的企業,成規模一點的,最近都在覆盤小米,我看過幾個企業的內部版本,挺有意思的,每個企業,覆盤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關注的重點也不一樣。
其實每一家公關想要告訴老闆的道理都很統一,不能用市場的思維來要求公關,但是很多企業公關可能地位太低,說得太隱晦,我無所謂,我是個第三方,我來寫,把你們不好意思說的話,都寫一遍。
我就怕,你們還是不敢轉給老闆,更不敢轉自己的朋友圈,怕,不敢說真話,成了現在職場的一大主題。
C和B要兩手一起抓
C和B,兩種傳播,對於一個成熟的企業來說,一定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因爲C比B大,就只抓C,我們在小米這次事件中,能夠明顯地看到一個問題:小米自從擁有了巨大的C端流量後,對於B端的傳播就弱化了,甚至被放棄了。
產生的問題也很明顯,小米曾經在很多年裡,是有自己的B端認知基本盤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朋友們,但是由於業務側重發生了變化,這幾年,很多B端的老朋友,慢慢淡了,甚至反了,走到了對立面,這是很不應該的局面,之前投入了那麼多,哪怕是轉變,也應該是軟着陸。
這一點,阿里做得就非常好,從曾經的大手大腳在B端花錢,到後面的涓涓細流,用了五六年的時間,來消化這種轉變,從100到10,是需要時間來逐漸變化的,彼此之間需要時間來適應,公關的策略忌諱大開大合,雖然不復當年那種傳播盛況,但是阿里的朋友圈一直都還在那裡,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漠視B端認知的後遺症會在哪?C端的流量很大,但是很脆弱,一擊就碎,C端的共識本質是牆頭草,哪邊強就偏向哪裡,沒有定性,你認爲是定性,其實那是皇帝的新衣,本質上C端的流量,是一種捧殺,捧殺個人,捧殺企業,讓你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
我深有體會,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在膨脹的時候,除了嘴巴,其他的感官都會失靈,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皮膚感知不到溫度,舌頭嘗不出滋味,鼻子更是聞不到味道,只有嘴巴在滔滔不絕地傾訴。
舉個例子,經常會有一個朋友,在媒體或者企業做總編輯或者VP的時候,你給他發個信息,半年都不會回你,但是等他們下來了,你就會發現,信息秒回,其實,他們都看到了,只是想不想回你。
B端的認知,能給你什麼?B端經常是花錢買罪受,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你花了錢,這些人往往還要跟你唱反調,說一些你不愛聽的,比如我這樣的賤人,跟小米私下關係非常好,但是也經常唱反調,我始終覺得,舔狗是一種害蟲,你既然有媒體屬性,就應該說真話,告訴你的朋友,或者你親近的企業真話,而不是爲了賺他們的錢,說假話幫他們掩蓋錯誤。
這個世界,錯誤可以被一時掩蓋,但是終將會暴露在天地之間。
B端認知的最大價值,就是告訴企業一些他們聽不到的話,可以是好話,也可以是壞話,幫他們更好更快地看清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視角。
B端認知的其次價值,是幫助企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性傳播體系,C端的東西都是碎片化、經不起推敲的東西,你倒下的時候,之前的話語體系,一擊就潰,經不起推敲,而B端認知建立起來的系統性認知,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很難用“理性的分析”推翻,你能說華爲不是一家技術型公司嗎?你現在能說阿里巴巴不是一家AI公司嗎?一個以前就是賣基站的,一個以前就是賣貨的,他們都幹對了一件事:B端高質量的認知系統背書。
現在很多企業都不尊重B端認知體系的建立,我前段時間跟小鵬汽車的人說過,你們現在雖然車賣得好了,但是B端關係做得卻很差,C端的流量投入過大,如果後面出問題,現在的口碑很容易就會被擊碎,這件事情,其實蔚來做得非常好,你看一個奇怪的現象,蔚來這段時間,持續性被人質疑要倒閉,但是全部都在C端,就是一句口號而已,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分析出個一二三,爲什麼蔚來要倒閉,這與蔚來的公關長期在B端認知投入有關,起碼圈內懂行的人清楚,想要系統性推翻蔚來的業務邏輯,很難。
理想汽車曾經的災難,就是漠視B端認知,沒想到,老司機小米會重蹈覆轍,當然,我現在還是不認爲這家企業,明白什麼叫B端價值。
系統性災難,纔是C和B的底色區別,C端沒有人有發起系統性災難的能力,有這個能力的人,都在B端裡。
不要再讓市場凌駕公關
這件事情,我們寫過無數次了,公關的主要任務,是服務於企業輿論環境的預防、預測和防守,主動傳播只是一種手段,還是服務於防守,可以理解成企業打bug的行爲,看到了潛在的漏洞,儘快堵上缺口。
現在公關有三個爹,除了老闆經常天馬行空的無厘頭需求之外,還多出了業務和市場,錢現在是業務出的,那麼業務的首要目標是銷售,錢基本上就全部給到了市場,公關的費用大部分都被歸到了BR那裡,現在幾乎所有大廠都有這個問題,公關自己沒預算,預算全在BR手裡。
一個是想進球,一個是想着不被別人進球,兩個邏輯相反的人,開始指揮對方幹活。
爲什麼ROI這幾年成了公關最大的敵人,因爲業務和市場都是要用ROI幹活的,我經常跟一些公關開玩笑,你現在弄的這些東西,看起來都是硬廣啊,對,就是這樣,貓抓耗子,現在就是這個局面,人人都是ROI的產物。
就拿現在的公關找媒體約稿來說,BR直接指揮媒介幹活,公關自己的內容策劃基本被架空,業務說什麼就是什麼,經常會遇到,媒體連錢都不要了,也不接企業的活了,爲什麼?因爲要求實在奇葩,沒法寫,你讓一個媒體老師給你寫廣告,大多數時候,是寫不出來的,那種行文,在媒體老師看來,算是奇恥大辱。
所以,業務成了媒介和媒體之間,最大的敵人,彼此訴求完全不一樣,成了一場畸形的合作,沒有一個人開心,業務會說,這個媒體能力太差了,下次不要再約了,媒體會說,你們業務太蠢了,下次別再約了,雞同鴨講,風馬牛不相及。
上個世紀,全攻全守的足球流派很火,典型代表就是橙衣軍團荷蘭,但是荷蘭隊從來沒有拿到過世界盃,防守反擊的意大利隊,雖然球踢得很難看,但是他們拿過四次世界盃。
現在很多公司的傳播體系,就是這個樣子,全員踢前鋒,公關這個後衛和門將,也一樣。當然,後衛和門將,也可以偶爾進球,但那只是錦上添花的事,不是常態,比如這次京東公關狙擊美團的策劃。
公關一號位應該受到和CMO一樣的公司待遇,直接向CEO彙報,阿里和華爲,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很多企業都不明白。
粉絲運營寧缺毋濫
寧缺毋濫,這個道理,我覺得適用於世間萬物的所有地方,員工、朋友、愛人以及粉絲,所有的企業都希望有粉絲,因爲粉絲是自來水,不花錢就可以幫你做營銷的流量。
如果讓我說粉絲有什麼好處,我覺得可以寫一本書,喬布斯懂、馬斯克懂、雷軍也懂,但是粉絲是越多越好嗎?
很顯然,小米這幾年的粉絲質量在極度下滑,創業初期,100個夢想合夥人那種高質量粉絲很難再見,MIUI當年的社區文化也不見了,當年畢竟是可以深度參與到產品策劃中的,其實這與後來小米不再重視粉絲社區運營有很大關係,投入少了,權重低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越來越多的是“口炮粉”,是借用小米流量去謀取自己流量價值的粉絲,真正的粉絲,只會用消費來默默支持你,而不是天天幫你發小紅書和抖音。
運營一個高質量的粉絲羣體,一個理性且對企業真正有發自內心的愛的粉絲羣體,這纔是有價值的,這些粉絲的特徵是,不狂熱,懂得理性說話,能夠看懂你的產品,發燒友,真正和你價值觀趨同。
我後來在全網看到太多的無腦“小米僞粉”,本質上就是網上一羣做流量生意的網紅,他們的加入,迅速摧毀了這個羣體的口碑。
粉絲文化的精髓,其實就應該圍繞着產品來,只談產品,把技術談透,極客是技術型公司的最優解,這不會擁有大流量,會由內向外,慢慢散發,但是一旦娛樂化,追求大流量,想要全世界到處都是粉絲,那麼就會明白什麼叫娛樂至死,對,一定會死。
奢侈品和工業化之間,永遠隔着一個批量化,粉絲不是下餃子,不能批量化。
這個世界裡,大的不一定比小的好,少的不見得比多的差,一沙也是一宇宙,宇宙源自一個很小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