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沒賺頭 營造廠縮手

國內公共工程找不到營造廠、流標多。圖/本報資料照片

營造廠對公共工程卻步原因

國內公共工程找不到營造廠、流標多,臺灣區綜合營造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煌銘指出,公共工程普遍預算不足、利潤偏低,加上缺工缺料等問題,造成工期延宕、監督管理層級多,協調複雜、影響施工,這些都是目前營造廠對公共工程卻步,承攬意願低的原因。

陳煌銘表示,公共工程預算普遍不足、與市場實際成本差異過大或接近市價,導致營造廠認爲會虧本或利潤過低而卻步。另外,政府在覈定公共工程預算與開標間隔數月甚至一年,期間成本已劇烈波動,但預算調整緩慢。

陳煌銘指出,新冠疫情、國際衝突等因素導致營建業普遍缺工缺料,影響廠商承攬意願。目前國內營造缺料狀況雖已趨緩,不過近年來原物料價格行情波動大,營造廠難以準確評估成本,增加投標風險。此外,有些公共工程本設計圖說不夠詳實、不清晰或有錯誤,增加廠商投標決策的困難度。工期不合理,更造成營造廠陰影。營造廠指出,預定工期過短,廠商擔心趕工增加成本或面臨高額違約金。

先前以公共工程爲主要業務的新亞建表示,工期難掌握、原物料價格波動過大,3~5年工期間物價難估算、公共工程10%履約保證金,都讓營造廠「非常謹慎、考量再三」纔會出手公共工程標案。新亞建指出,目前公共工程的預算金額越來越大,施工年限長,也不是一般中小型營造廠所能承擔,參與意願當然就低。

達欣工認爲,公共工程監督管理層級採三級制,建築師、顧問公司、機關本身都有權責,層級一多,施工時協調太慢、流程又長,自然會影響到工期。而科技廠辦、民建住宅建案,業主只有一個,溝通直接、快速,營造廠對流程、時間較易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