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標識要看得清弄得懂用得上
編輯部:
近年來,“弄不明白的公共衛生間標誌”頻繁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共鳴。一些公共衛生間的標識過分追求時尚感、高級感,結果讓“方便”的事變得不那麼方便。
其實,這樣的問題並非公廁標識獨有。在日常生活中,公共標識“看不清、弄不懂、找不着”的現象屢見不鮮。
比如,有的公共標識混亂難辨。部分公共標識採用抽象的幾何圖形組合、藝術圖案,抽象晦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琢磨。還有些存在“物理缺陷”,字體過小、顏色模糊,遠距離根本無法看清。有的公共標識設置不合理。部分公共標識選址不佳,位置隱蔽不易發現。有的公共標識後期缺乏維護。一些地方對公共標識一設了之,導致有的公共標識在日曬雨淋之下殘缺不全,有的長期被野廣告等城市“牛皮癬”霸佔,關鍵信息被遮擋,逐漸淪爲毫無用處的“擺設”。
上述公共標識,既給公衆生活造成困擾,也折射出社會治理的短板。當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設計層面看,缺乏用戶視角是核心問題。我國雖已推出《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等國家標準,但實際操作中,不少單位或因成本考量,或因認知不足,對相關標準視而不見。部分設計單位在設計時未充分考量客觀環境與不同羣衆的實際需求:在老年人居多的社區,未採用大字體與高對比度顏色;在國際化程度高的區域,未兼顧中外人士語言習慣。更有甚者,一些標識體系規劃過度注重外觀美觀,忽視其作爲社會運行“裡子”的實用功能,在引導、警示和信息傳遞上背離了服務公衆的初衷。
監管層面的“九龍治水”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公共標識的管理涉及多個職能部門,部門間缺乏有效協調,直接導致事前審覈把關不嚴,讓不符合標準的標識得以設立;事後監測與整改相對滯後,無法及時發現並解決標識存在的問題。
公共標識是社會運行的“嚮導”,是保障公衆安全、提升生活便利的重要基礎設施。從醫院的科室指引到景區的安全提示,從地鐵站的換乘標識到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無不承載着維護公共秩序、傳遞公共服務信息的重要功能。公共標識難以識別不僅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和出行,還可能埋下安全隱患。
要讓公共標識“看得清、弄得懂、用得上”,需堅持系統思維,對制度設計到執行落地的全鏈條進行優化。
在制度設計層面,要健全標準體系並強化執行剛性。相關部門可聯合修訂完善公共標識標準,針對不同場景細化設計規範,明確字體大小、顏色對比度、安裝高度等硬性指標,在公共標識設計中更多關注市民的使用體驗,平衡好藝術創作與功能實用的關係。
在執行落地層面,要堅持全生命週期管理。將公共標識維護納入社會運維體系,明確產權單位的維護責任,建立定期巡檢、及時更新的長效機制,藉助數字化手段建立標識檔案,通過掃碼報修等方式打通公衆反饋渠道,鼓勵公衆參與監督,及時發現不足,妥善加以處置。
公共標識雖小,卻關乎社會治理的大民生。只有社會各方齊心協力,推動公共標識向更清晰、更有序、更貼心轉變,才能讓其迴歸“嚮導”本質,更加貼近羣衆生活,成爲社會文明的清晰註腳。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澤於貴陽
202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