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雷射技術再革新 三大提升

GF雷射技術從IC封裝技術優化、半導體零組件的技術提升,到微結構成型的邊界突破。圖/喬治費歇爾機械提供

在製造領域,大家習慣依賴經驗解決加工問題。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很多「老辦法」開始不管用了。其實,真正的解法,往往不止一種。有時,是從機械到電加工的跨越;而現在,雷射正悄然成爲打開新技術新可能的一把鑰匙。

例如,IC封裝模具:效率提升40%以上的技術重構在IC封裝模具製造中。

然而,隨着封裝器件趨於小型化、精密化,傳統技術也開始暴露出效率低、損耗大、表面一致性不夠等問題。

GF採用雷射技術對原有放電精修技術進行了革新與「提速」,帶來三大顯著提升:

一、效率:雷射精修速度是傳統放電精修的5倍,整體加工週期縮短約40%。

二、成本:取消銅電極,僅需石墨電極;精修電極數量減少25~30%,降低電極製作和維護成本。

三、品質:Ra 0.4μm級別的均勻火花紋面一次完成,表面一致性可控,幾乎無需返工,提高良率與技術穩定性。

當硬脆材料遇上微結構設計時-晶圓真空吸盤,可是半導體行業精密製造的關鍵夾具。加工難點在於硬脆材料(碳化矽、氧化鋁),結構微小而複雜,還得一次成型。Laser S 500 U靠非接觸雷射技術,一次性完成的4種複雜3D微結構:金字塔、圓臺、半球、梯形體以及深度爲3um的微槽,細節精準可控。

雷射也能做垂直壁-在模具和微結構零件製造中,想要做到完全的垂直側壁、清晰銳利的邊緣,尤其在微米級的結構上,一直是加工中的難點死角。GF凝聚了最新雷射專利技術3D Shaping的μ件正是對該一挑戰最有力證明與迴應:側壁傾角完全自由可控、邊緣清晰,尖角銳利,無塌邊。以及,底部清角 10μm,表面光潔度Ra 0.14μm。

此是雷射技術的一次技術飛躍,對連接器、精密衝壓、精密光學模具等行業而言,它不僅意味着更復雜精密結構的可行性,也是大大優化了塑膠射出成型時的脫模表現。

從IC封裝技術優化、半導體零組件的技術提升,到微結構成型之邊界突破,GF相信:真正推動製造業向前的,從來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敢於探索和嘗試另一種可能性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