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不該從上而下強行決定

內政部推動「中正路」改名,引發地方反彈,。圖爲宜蘭縣「中正路」路名標誌。本報資料照片

我是一位熱愛高雄的市民,幾乎每天都會經過中正路。對我來說,中正路不只是一條交通幹道,平坦又筆直,更是我生活中的日常風景,是我定居高雄熟悉的地名;是我在回家的路上、等紅綠燈、看夕陽時,內心自然浮現的地標。

最近政府有意推動全臺的「中正路」更名,包括高雄市,我心中有些複雜又無奈。我明白,這項改名政策背後有其歷史背景與「轉型正義」的理想,象徵着社會走出威權的過去,邁向更自由民主的未來。身爲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尊重也理解這樣的立場。

但我也想說,對我們許多在地人而言,「中正路」這個名字,已不只是某位歷史人物的象徵,它更代表着我們的生活軌跡與城市記憶。它是公車站的名字、是報地址給外地朋友時的參考、是計程車司機最熟悉的街口。高雄有很多路名其實非常清楚好記,例如中正、中山、建國、和平等等,這些名字對我們而言已成地圖上的指南針,更有令其他城市羨慕的路名:一心、二聖、三多、四維、五福、六合、七賢、八德、九如、十全。

衷心希望這樣的更名,不是從上而下強行決定,而是透過與市民充分對話、尊重地方意見的民主過程。是否可以考慮舉辦市民公聽會、問卷或地方公投,尊重市民的參與與選擇?若最後仍要更名,新的路名是否可以更貼近高雄在地文化?

改路名容易,但改變人們對一條路的情感,卻需要時間與尊重。如果改名能讓城市更好,讓人民更有認同感,那我們願意一起努力;但如果只是爲了政治象徵,而忽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記憶,那麼是否可以再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