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美國喊卡國防七子 沒腦袋
(圖/中新社)
教育部宣佈禁止與大陸素有「國防七子」之稱的大學交流,考量軍事科技的關鍵技術恐被剽竊,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校榜上有名,教育部代替國防部發聲爲了維護國防安全,也讓大家開了眼界。然而,這類封殺學術交流手法,跟着美國製裁「國防七子」,難得就能成就臺灣的「軍武神話」?
臺灣軍武發展打着自主研發,關鍵技術真值得大陸「國防七子」剽竊?這出「七子奪技」劇情牽強,這是賴政府利用國安議題強化統獨對立的宣傳戰。當民進黨對大陸軍武發展陷入意識形態操作,而不思考強化自身國防自主,從意識形態層面來看,臺灣禁止與大陸「國防七子」彼此合作,恐怕已是顧此失彼,在技術上不論偷與被偷,陷入兩敗俱輸的七傷拳。
臺灣教育部近期宣佈不再承認包含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在內的三所大陸大學學歷,強調遭受中共「統戰滲透」影響,限制兩岸高等教育正向發展,營造臺生選擇赴陸就讀的路徑一種不確定性,宣稱此舉降低學術環境的可能風險,反而加劇兩岸學術交流人人自危的情境。這一政策延續自蔡英文政府,並在賴政府上臺更加惡化,爲了鞏固自身的意識形態,進而打造「學術防火牆」。
此外,針對大陸的「國防七子」,包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透過官方單向政令禁止,甚至限制學者之間的相互交流。這些學校在大陸軍工科技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在全球軍事科技佔有一席之地,涵蓋無人機、航空航天、飛彈技術、雷達系統等領域。然而,賴政府的決策是否真能阻止技術外流,還是僅僅作爲政治操作,這樣只會故步自封。
民進黨在「抗中保臺」的政策下,再以禁令限制與大陸雙方的科技交流,回想去年爆發臺灣對外採購軍品出現陸制零件,還被東方日報刊載一篇「自成一家:離不開大陸制產品」文章披露,加上先前國軍裝備標案屢次傳出血統不純問題,如今再談保衛關鍵科技,難免顯得老王賣瓜。某種程度,在學術上是「防中有餘」,卻在實務上能力不足,恐怕已是「口嫌體正直」。
臺灣軍品先是採用陸制裝備後,再禁止「國防七子」,無視內建後門與資安風險,一旦涉及軍事機密與基礎建設,勢必釀成國安漏洞。賴政府積極推動「國防自主」,如今單靠學術阻絕與大陸大學交流,安全防禦還想仰賴美國及日本等盟友支持,卻沒把握航太、半導體與精密製造等高科技產業優勢,已經葬送臺灣長遠的戰略利益。
民進黨政府應該反思國防科技如何真正自主研發,不是單向擔憂大陸軍工崛起,非要透過封鎖學術,甚至誇大技術剽竊來塑造統獨對立的輿論氛圍。(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