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摩崖石刻拍“高清照片”
本報記者 楊 迅
湘江之畔,湖南永州祁陽市,浯溪潺潺流淌。公元766年,唐代文學家元結路過祁陽,後將流經於此的一條小溪命名“浯溪”,並寫下《浯溪銘》等三篇美文,連同舊作《大唐中興頌》一起,請書法家顏真卿等書寫後刻在石壁上。元結之文、顏真卿之字、浯溪之石造就了“摩崖三絕”。此後1200多年,文人墨客們紛紛於此“跟帖追評”,使之成爲一座“書法博物館”。
如今,浯溪現存石刻505方,楷、行、草、隸、篆,字體俱全,成爲我國南方現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羣。
唐代開闢,宋代流衍,明代追慕,清代考辨……儘管浯溪摩崖石刻的文章和書法相得益彰,然而歷經千百年的風吹日曬,石刻表面已出現不同程度風化,一些地勢低窪的石碑在江水沖刷下字跡已難以辨認,風沙留下的劃痕同樣觸目驚心。
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副主任尹豔麗介紹,當地從上世紀80年代起,曾爲摩崖石刻劃定保護範圍,並採取爲石刻“加檐蓋帽”、加固崖體等措施,但仍有表層剝落、裂隙滲水等問題,部分宋元時期題刻因酸雨侵蝕導致字跡褪色。
“傳統拓印可能加劇巖體脆化,物理保護又難現歷史原貌。”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劉勇坦言,數字化保護成爲破題關鍵。
臨江巖壁前,一場“數字手術”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利用光度立體採集技術和攝影測量技術採集《大唐中興頌》碑面,捕捉肉眼不可見的刻痕;結合三維激光掃描儀以0.01毫米精度構建立體模型,顏真卿筆鋒的頓挫起伏纖毫畢現……
“對浯溪摩崖石刻的數字化保護和修復,是多種成熟技術的組合創新。”參與石碑文字修復的知了青年文化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何宇琪介紹,一塊中等大小的石碑,要計算處理差不多24個小時,才能清晰呈現。
“我們對505方石刻進行了數字採集,利用不同光線刻痕產生不同陰影的原理,從多個角度對碑刻進行全方位拍攝,再通過複雜而精密的計算機圖像計算及渲染,讓模糊的石刻重新變清晰。”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理事長、知了青年創始人李武望說,在數字化基礎上,團隊聯合專家開展文化釋讀,爲每一塊碑文建立全信息模型,拓展石碑石刻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據瞭解,目前團隊已對200餘塊瀕危石刻完成數字修復,找回不少消失的文字。
通過AI技術化身數字詩人穿越入畫,與古人隔空合影;在書寫和捶拓中真切感受摩崖石刻的魅力;走到名爲“石碑修復大師”的程序前,用手指從左到右劃過屏幕,看古老石碑殘缺不全的文字經過數字修復的效果……2024年12月,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在浯溪碑林落成開放,“何千萬年”“石崖天齊”“可磨可鐫”三大展區串聯起千年文脈。遊客陳迪說:“博物館的展陳將傳統文化和科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彷彿與古人同遊一片山水。”
“博物館建立了中國摩崖石刻數據庫。”知了青年總經理、項目負責人張準表示,數字化讓文化遺產從“可遠觀”變爲“可參與”,希望各地的摩崖石刻文化能通過數字整合,實現交流互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