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詐騙衝擊公益捐款 調查:遭詐者近3成停捐
近年我國詐騙盛行,甚至傳出有捐款人個資被盜用。(報系資料照)
近年我國詐騙盛行,甚至傳出有捐款人個資被盜用,據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調查指出,曾有7.1%捐款者曾遇過捐款個資詐騙,並有29.4%民衆停止捐款、17%民衆降低捐款金額,尚未遭到詐騙的民衆中69.3%稱若被詐騙會評估調整捐款金額與方式。
主要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的第一社福基金會,曾於2021年遭詐騙集團盜用個資詐騙捐款人,基金會一得知後捐款人接到詐騙電話時,隨即通報反詐騙專線、更改總機問候語提醒詐騙事件外,也發送簡訊提醒捐款人,並同步透過臉書、官網發佈資訊提醒,後續也寄送捐款人個資外泄事件處理報告,但他們也坦言,仍有捐款人接到詐騙電話,擔心個資外泄而停捐,也有部分捐款人卡片被盜刷停卡後,也暫停捐款。
協助心智障礙者的育成基金會也曾受詐騙事件衝擊,育成基金會經理陳姵蒨坦言,社福基金會與捐款人之間重要的連結爲「信任」,個資外泄後信任感大降,爲恢復信任感,基金會一一與捐款人聯繫、提供改善措施,並且提供聯繫窗口,讓捐款人隨時可以找的到他們。但她也坦言,由於受詐騙影響,爲避免盜刷事件,捐款人透過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意願的確有明顯下降。
調查顯示,因此遭詐騙的民衆中,有近3成因此停捐、17%減少捐款金額,也有7成的未受詐民衆也坦言若遭詐騙後會調整捐款金額與方式,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沈怡如指出,由於多數捐款者與社福基金會之間的連結往往是靠「信任感」,受到詐騙影響信任感,降低受詐民衆捐款意願,提醒社團團體若發現捐款人遭詐騙應有立即性作爲,才能減少後續衝擊。
此外,沈怡如提及,捐款管道來看,近年採用行動支付捐款比例大增、已有34%使用,且越年輕族羣使用線上捐款比率越高。至於部分公益團體時常與募資平臺合作,調查發現僅有8.2%捐款人曾透過該管道、並非主要捐款管道,但募資平臺相關法律及主管機關需要更清楚被規範。
家扶基金會也發現, 線上捐款比率近年持續增加,而如劃撥、便利商店、電信語音捐款等實體捐款,都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劃撥,過去15年降幅達30%;伊甸基金會則指出,近年使用行動支付捐款比例上升,2年大概使用成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