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鋪開滿月,產品豐富度有所提升,銀行拼開戶拼繳存依舊
財聯社1月16日訊 (記者 曹韻儀)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鋪開一個月,產品豐富程度有所明顯。
財聯社記者採訪瞭解到,雖然銀行個人養老金開設的“拉新戰“正如火如荼,但相較單純追求開戶數,商業銀行更加註重客戶的實際繳存的考覈。業內人士表示,隨着個人養老金制度鋪開,未來提升個人養老金制度吸引力,可從進一步提升稅收優惠、提高個人養老金投資上限、豐富產品等方面入手。
“藍海“地區開戶熱情高 試點地區接近飽和
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推廣滿月,“藍海“地區開戶火熱。
“上個月15號剛放開時開戶的熱情很高,而且很多人在放開前就來打電話詢問,基本上每天都有來線下開戶的。主力人羣還是中年人,經過一個月的宣傳拉新,現在有開戶意願的已經基本都開了,剩下的還在觀望。“一位無錫地區銀行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只要來開戶或繳存,都能領禮品。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指出,以往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主要以開戶數量爲主,這種做法容易導致“薅羊毛”現象,即客戶爲了獲取開戶獎勵而開戶但不進行實際繳存,造成繳存率低的問題。而隨着個人養老金政策的全國推行,商業銀行更加註重客戶的實際繳存的考覈,而非單純追求開戶數,這有助於提高個人養老金資金的實際流入量。
雖然銀行個人養老金開設的“拉新戰“正如火如荼,但相較單純追求開戶數,商業銀行更加註重客戶的實際繳存的考覈。
從已經試點兩年的地區來看,實際繳存也是最大的痛點。一位上海的銀行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從2022年11月算起,先行試點地區個人養老金制度已步入第三個年頭,但目前繳存率不高,而且該開的也都已經開好了,未來的拓客抓手還是提高產品吸引力。”對於爲何個人養老金賬戶空置率高,他表示,一方面12000元的上限金額較尷尬,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產品的豐富程度不高,且使用場景限制較高。據他表示,該行的實際繳存率在10%以下。
根據平安證券日前發佈的報告,截止2024年末,36個試點地區開戶人數約在7000萬人左右,佔試點地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在職職工的42.17%,繳費人數僅佔開戶人數的30%左右,居民參與熱情略顯低迷。
個人養老金相關產品豐富度提升
1月16日,根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個人養老金專項產品有956款,其中儲蓄產品466款,基金產品287款,保險產品177款,理財產品26款。其中,保險產品的數量擴容明顯,目前佔比爲18.5%。從三大類產品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金保險、兩全保險數量分別爲26款、97款、54款,分別佔比14.1%、55.4%、30.5%。
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養老保險是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重要形態之一,在養老需求匹配方面具備三大天然優勢:一是專項儲備,商業養老保險以合同形式約定養老方案,按合同約定的時間、約定金額給付給約定的人;二是安全穩健,商業養老保險多爲傳統型或分紅型險種,可助力財富長期穩健增值;三是期限匹配,商業養老保險多爲長期產品,保險期限適配退休年齡,契合養老需求的長期性。
不過,產品同質化、收益率不夠有競爭力仍是普遍問題。2024年以來,絕大多數公募基金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沒能跑贏寬基指數;銀行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相較其他銀行理財產品而言,也沒有顯著的收益率優勢。整體而言,居民的觀望心態比較嚴重。
“我個人認爲,如果未來個人養老金仍然保持不溫不火的狀態的話,政策端可以在使用場景上有所放寬,比如取消領取時3%的稅率,或者增加流動性。此外在產品方面也需進一步推出更有競爭力的專屬產品。”上述銀行業人士表示。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認爲,下一步,應進一步優化調整個人養老金制度。財政稅務部門、金融管理部門應該在稅收優惠、產品准入等方面採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對個人養老金產品實施稅收遞延政策後,整體稅率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同時,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上限還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比如12000元的上限可以調整爲24000元,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開立賬戶。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要推出更多符合投資者需求的專屬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