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加強和促進當前總需求

“中國在供給上通過創新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可再生能源以及電動汽車等,這些來自中國的創新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表示,這些創新不僅創造了大規模市場,還帶動了大規模投資,尤其帶動了對培育工程師等人力資本的大力投資。

斯蒂格利茨認爲,如何制定促進可持續增長的政策,是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在考慮這些問題時,我們一定要研究如何加強和促進當前的總需求,不只是消費能力或物質水平,而是包括環境、經濟、社會等方面均實現可持續增長的總需求”。

當前,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等因素影響,中國也面臨着總需求下降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斯蒂格利茨建議:一是要以增進人們當前和未來的福祉爲中心進行公共投資,包括對環境、健康、教育等的投資;二是要提高工資等家庭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三是要加強社會保障;四是要加大對創新的投資,包括加強對大學以及基礎研究等投資;五是要擴展和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倡議中納入衛生、教育、環境等內容。

“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當今強勁的宏觀經濟,而宏觀經濟保持強勁的關鍵,在於要制定強有力的需求刺激措施,這將幫助重塑經濟。”斯蒂格利茨表示。(經濟日報記者 賀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