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來儀駁惠頓 曝賴對美政策「完全自己決定」:不是聽蕭美琴

臺灣總統賴清德在臺北舉行的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度-太平洋安全對話上發表演說。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4日撰文,分析「臺灣如何失去川普」,盤點臺灣一系列「糟糕策略」。對此,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臺灣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迴應了。

首先,葛來儀認爲,惠頓批評賴清德在當選後沒有像前總統蔡英文那樣試圖致電川普,但他卻沒有提到,早在2017年4月,當有記者詢問川普是否會接蔡英文第二通電話時,川普的迴應是:「我要先問過習近平。」,可見賴清德從中吸取了教訓,他了解其中的風險,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發出賀電,並派出由立法院長率領的代表團出席川普的就職典禮。

其次,惠頓聲稱「多數分析人士認爲賴清德在對美政策上聽命於副總統蕭美琴」。對此,葛來儀強調,賴清德的對美政策完全是他自己的決策。

第三,葛來儀稱,惠頓指控蕭美琴與民進黨是支持歐巴馬與拜登、忽視共和黨的「左派」,這種說法很可能會遭到美國國會內多數臺灣友人及其他支持者的質疑。作爲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與共和黨國會議員互動的時間,與她與惠頓所稱的「人權產業複合體」來往的時間一樣多。臺灣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長期維持着友好關係。

第四,於對臺灣課徵的20%暫行關稅,以及該稅率仍高於日本、南韓與歐洲的事實,衆所皆知,那些國家所承諾的投資額,實際上很可能永遠無法達到當初的預期水準。臺積電承諾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並正在強化美國的半導體生態系統。他們也即將與阿拉斯加達成一筆創紀錄的天然氣採購協議,規模達600萬噸。葛來儀強調:「我認爲,臺灣並沒有被公平對待。」

第五,惠頓批評臺灣限制來自陸方的投資,但葛來儀認爲,鑑於臺灣的安全考量,對中資設限是可以理解的。臺灣或許未能吸引大多數從香港出走的資金,但卻受益於來自歐洲的外資大量涌入。葛來儀更附上一張圖表,從表中可見,來自歐洲的外資明顯高於亞洲(不含中國大陸)與北美。

葛來儀最後說:「我同意臺北方面至今尚未擬定出一套應對第二任川普政府的完整策略。但無論臺灣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川普的重心始終是與北京達成協議。我只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臺灣的利益不會因此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