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打擊食品非法添加等違法違規行爲

來源:法治日報

核心閱讀

近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開展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專項抽檢工作,對發現的不合格樣品,市場監管總局已督促屬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覈查處置,嚴控食品安全風險,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隨着健康意識的日益增強,健康食品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食品非法添加問題卻嚴重威脅着消費者的健康權益。近期,我國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針對羣衆反映強烈的食品非法添加等市場頑疾,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對食品非法添加的監管執法力度,旨在讓市場環境更加規範有序,確保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

開展全過程綜合治理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聯合公告,將那非類、拉非類兩類物質納入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錄。這一舉措旨在嚴厲打擊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非法添加那非類、拉非類物質的違法行爲,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那非類、拉非類物質是指西地那非(俗稱“偉哥”)、他達拉非等藥物及其衍生物,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部分不法商家將其摻入酒類、壓片糖果、咖啡等食品中,以“功能性食品”名義宣稱具有“抗疲勞”“補腎壯陽”等功效,長期食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打擊對象之一。

據瞭解,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也將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環節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添加那非類、拉非類物質的行爲,一旦發現違法違規行爲,將依法從嚴查處。同時,市場監管部門也提醒廣大消費者,謹慎選擇宣稱具有特殊功效的食品,如發現可疑食品,可及時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上述行動是市場監管總局落實國務院食安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的具體表現。

2025年5月初,國務院食安辦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印發《方案》,要求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行動。

《方案》聚焦人民羣衆關心的超範圍、超限量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提出全面加強食用農產品生產、食品和食品添加劑進口檢驗等源頭治理,強化食品添加劑生產、銷售以及在食品生產加工、餐飲服務環節使用監管,嚴厲打擊化工產品冒充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爲,開展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

《方案》印發後不久,市場監管總局迅速組織開展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專項抽檢工作。據悉,專項抽檢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商超、批發市場、餐館等場所,以及拼多多、抖音、淘寶等9個網絡銷售平臺,重點抽檢糕點、罐頭、糧食加工品等21個食品大類共780批次。對發現的不合格樣品,市場監管總局已督促屬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展覈查處置,嚴控食品安全風險,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

今年下半年市場監管總局將持續加大食品添加劑日常檢查和監督抽檢力度,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爲。

明確全過程監管要求

爲深入貫徹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全面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添加劑監管,有效防控食品添加劑濫用風險,《方案》從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使用等環節,事無鉅細地提出監管要求。

對於食品添加劑生產環節,《方案》的監管要求是,開展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風險排查,清理不符合許可制度要求的生產企業,依法撤銷、註銷、吊銷違規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嚴格食品添加劑生產過程監管,督促企業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的原料、工藝和技術指標組織生產,規範食品添加劑標籤標識,標明覆配保水劑、復配防腐劑、復配着色劑等復配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嚴厲打擊生產假冒僞劣食品添加劑、與下游食品企業合謀生產含有非法添加物的產品等違法行爲,堅決取締無證生產食品添加劑的各類違法主體。

對於食品添加劑經營環節,《方案》的監管要求是,深入開展食品添加劑銷售環節風險排查,對網絡平臺、各類市場、商超等線上線下渠道銷售的食品添加劑產品進行全面排查清理。規範食品添加劑經營行爲,督促食品添加劑經營者嚴格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如實記錄食品添加劑的名稱、供貨者名稱等相關信息,嚴禁銷售產品標籤、說明書不符合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未提供產品合格證明文件的食品添加劑產品。

對於食品生產環節中使用食品添加劑,《方案》的監管要求是,開展食品生產環節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突出問題整治,依法嚴查重處違法犯罪行爲。以乳製品、肉製品、水產製品、食用植物油、飲料、複合調味料、澱粉及澱粉製品爲重點品種,督促生產企業落實食品添加劑使用管理制度,嚴格原料控制、投料管理、生產過程控制,規範復配食品添加劑使用,規範食品標籤中食品添加劑標註。

對於餐飲環節中使用食品添加劑,《方案》的監管要求是,依法查處餐飲服務提供者銷售自制食品添加劑產品,以及在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香精的食品製作過程中使用香料或香精等行爲,嚴厲打擊採購、貯存、使用亞硝酸鹽等禁止在餐飲業使用食品添加劑品種等行爲。

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

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持續開展民生領域“鐵拳”行動,集中查處了一批諸如食品非法添加等違法違規行爲,對不法經營者形成了強大震懾。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受理投訴舉報2409.4萬件,爲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1.6億元,同比增長14.9%。

今年初,市場監管總局上線全國食品安全“你點我檢 服務惠民生”民意徵集系統以來,截至6月15日,約340萬人次消費者參與了“你點我檢”活動。消費者重點關注的食品品種有蔬菜及製品、肉及肉製品、水果及製品等;關心的檢驗項目類別有食品添加劑、農藥、獸藥等。

統計數據表明,市場監管部門針對消費者關心的食品組織開展“你點我檢”抽檢22.2萬餘批次,不合格率爲2.50%。其中,蔬菜及製品、水果及製品不合格率分別爲4.35%、4.59%,主要是農藥殘留超標、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劑不合格;肉及肉製品不合格率爲0.79%,主要是獸藥殘留超標、過氧化值等質量指標不合格。對抽檢不合格食品,市場監管部門及時開展覈查處置,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採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風險。

隨着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市場的日益多元化,一些不法商家爲追求利益,採用更爲隱蔽複雜的手段實施添加非食用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爲,嚴重威脅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爲此,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出臺《食品補充檢驗方法“揭榜掛帥”工作方案》,以創新機制帶動全社會研發優勢力量,提升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對消費者健康危害性大、檢驗難度高的摻雜摻假物質及難以判定的非法添加行爲,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食品檢驗方法。申報主體不受地域、單位、專業限制,鼓勵跨學科團隊協作研發。市場監管總局對申報項目進行嚴格評審和驗證。成功研發的檢驗方法將在成果轉化方面獲得優先支持,及時應用於監管實際。

6月23日至25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全國乳製品、食品添加劑等食品生產安全監管工作座談會。會議指出了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面臨的短板:一些區域、一些產品的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的壓力依然較大,風險排查防控工作需持續加強。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強化主動防控風險的意識,讓監管跑在風險的前面。嚴把生產許可關,嚴禁擅自改變許可條件或未經審查即予許可。要落實全鏈條監管要求,用好風險會商和信息通報機制,及時反饋許可不規範及標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及時查處糾正違法違規行爲。(記者 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