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a:當代轉生術》花蓮美術館登場 跨領域藝術探索太魯閣族GAYA當代意義
▲《Gaya:當代轉生術》於花蓮美術館登場,13位藝術家以裝置、雕塑與跨域創作,展現太魯閣族核心精神「GAYA」的當代轉生與文化新貌。(圖/花蓮縣政府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由花蓮縣文化局主辦、兒路創作藝術工寮策劃的展覽《Gaya:當代轉生術》,將於2025年10月17日下午2時在花蓮美術館(花蓮市文復路4號)盛大開幕。當日下午4時亦有策展座談會,晚間8時則有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帶來的表演藝術作品《界.境》動態展演。展期持續至11月30日,邀請觀衆走入展場,感受裝置、雕塑、跨域媒材與現地創作等跨領域藝術對太魯閣族核心精神「GAYA」的多重詮釋。
「GAYA」是太魯閣族傳承千年的生活準則與精神信仰,深刻影響着族人與自然、社羣、生命之間的關係。當全球面臨氣候危機與社會變遷,「GAYA」能否化爲跨文化共感的生活智慧?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自2023年起以花蓮銅門部落爲核心場域,結合田野踏查、跨域合作與藝術實驗,思索「GAYA」如何在當代語境中延續、轉生。
花蓮縣文化局代理局長曾之妤表示,本次展覽邀請深耕太魯閣文化並榮獲Pulima藝術獎肯定的兒路創作藝術工寮進駐花蓮美術館,透過藝術家以田調經驗轉譯太魯閣精神,並結合裝置、雕塑與多媒材創作,呈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面貌。她指出,希望透過本展,引領觀衆看見原住民族文化的多元表現與創新力量。
策展人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 進一步說明,「我們希望藉由藝術創作,讓『GAYA』不僅是部落的歷史記憶,而是能在今日的社會語境中,轉化爲對信念、勞動、自然與人際關係的新對話。」
本展獲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花蓮縣政府等單位指導,展現花蓮豐厚的藝術能量與原住民族文化底蘊。展覽同時亦獲得晨均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贊助,以「均好世代、誠摯以待」的企業精神,呼應企業對土地與生命價值的關懷,長期支持文化藝術與部落永續發展。
《Gaya:當代轉生術》集結13位藝術家的現地創作與跨媒材作品,透過裝置、雕塑與空間對話,讓觀衆體驗「GAYA」在當代社會的再生意象。開幕當日將舉辦藝術導覽與座談,晚間8點則由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帶來表演藝術《界.境》,以身體與聲音探索「界限」與「共生」的流動邊界。誠摯邀請民衆共襄盛舉,一同在藝術交會的時空中,感受GAYA的多重面貌。
✶ 2025參展藝術家 ✶餘欣蘭(Rngrang Hungul)、阮原閩(Siyat Moses)、林介文(Labay Eyong)、周代焌、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翁程軒、陳雲、張方禹、樑廷毓、黃林育麟(Temu Basaw)、潘小雪、謝鬱雯(Tumun Buru)、顧廣毅【開幕】13:30-14:00 來賓與媒體接待14:00-14:20 開幕式、開幕演出14:20-14:40 長官來賓致詞14:40-15:30 策展人致詞、導覽解說15:30-16:00 茶敘、媒體聯訪
【座談】16:00-17:30 藝術座談(開幕場),藝術家樑廷毓、餘欣蘭
【表演】20:00-21:00 表演藝術演出《界.境》,兒路創作藝術工寮作品
*花蓮美術館因配合開幕,17日開館時間自中午12:00至晚間9:00止*
相關資訊指導單位|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林業保育署永續山村、花蓮縣政府主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策展單位|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協辦單位|慕谷慕魚護溪產業發展協會、銅門文化健康站贊助單位|晨均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策展人|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 製作人|呂瑋倫媒體垂詢|藝術行政翁程軒|0916-6191221|elug.art.corner@gmail.com
參展藝術家簡介(依筆畫排序)餘欣蘭Rngrang Hungul花蓮銅門部落太魯閣族,紀錄片導演,關注性別文化、山林生態與家族的獵人文化。餘欣蘭從《Mgaluk Dowmung 正在連結銅門》延伸出「女獵人」系列支線,記錄母親走入山林狩獵過程,完成兩部作品《我是女人,我是獵人:筆記版》與《山上的人》,並製作《揹獵物的女人》紀錄長片。2022年獲得「MATA TIFF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影視節」新視野影像競賽首獎、「花蓮短片創作獎」最佳導演獎、評審團特別獎。2023年獲得第六屆Pulima藝術獎視覺藝術首獎。
阮原閩Siyat Moses賽德克族與閩南混血。漢語名字具有原住民與閩南人雙族裔結合的直接意義。最初因姓名的特殊性從網路上意外搜尋到父親爲其出生而寫的一篇文章,提及對孩子的原住民血緣的期待,因而成爲創作的契機。主要關注當代原住民族在面對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急遽擴張下對身分認同的提問,並使用版畫特有的平面性與間接性,結合複合媒材創作。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版畫組,並於2024年獲得南島國際美術獎首獎。
林介文Labay Eyong花蓮紅葉部落太魯閣族。透過太魯閣族「織布」技法,結合金工等複合媒材,創造出特殊的軟雕塑創作。作品呈現出族羣認同與女性生命認同的強烈交織,並透過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探討母性、土地、環境…等議題。曾於2014年以《我是女人》及2016年《Mshjil(孕育生命的人)》兩次獲得Pulima藝術獎首獎,2016年以《織路》獲得公共藝術獎「藝術創作獎」和「環境融合獎」。2021年策劃展覽《裹山Dungku Asang》。
周代焌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2016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崩解劇場》個展。從2011年《全球寂靜》、《寂靜之外》、《前山》系列迄今的創作,延續過去作品中自然與人爲介入之間的衝突,並透過探討臺灣過往的產業史及地貌變遷,發展出穿越劇式的時間軸度。曾在2017年駐村韓國首爾OCI Museum、日本橫濱BankART Studio NYK等。作品曾獲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及澳洲白兔美術館典藏,並於2022年獲得南島國際美術獎首獎。
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出生於花蓮紅葉部落,母親是太魯閣族人,父親是烏來的泰雅族人。國中畢業後就搬至臺北唸書,接受紮實的繪畫訓練,奠定了往後畫畫的基礎。2003年第一次接觸到澳洲原住民的當代藝術作品,激發自己開始創作一系列與族羣認同、自我生命經驗有關的作品。近年創作高度源於她的「跳島創作計劃」,並在這一計劃的進行期間也成爲了傳統拍刺文化的傳承者。曾於2012年獲得 Pulima藝術獎首獎,並於2024年受邀參與第24屆雪梨雙年展。
翁程軒陶藝創作者,於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擔任藝術行政累積8年資歷,隨兒路長期駐點花蓮銅門部落,並將銅門的觀察與生命體驗透過陶藝創作表現,傳達個人非原住民族出身的跨文化經驗和養成。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民族藝術研究所,並曾於2021年入選日本第12屆美濃國際陶瓷競賽。
陳雲出生高雄,父親爲裝置藝術家木殘。自小就在父親蒐集的各種奇特古物中成長,9歲時因母親去世,她開始在這個孤獨奇異的時空裡創造出「好朋友」,並與她們作伴。2013年,以「紙紮人」和奇特的敘事裝置創作出《好久不見》,每一個紙紮人都是她的好朋友,每一個好朋友都有一段畸形的、秘密的、陰性的死亡故事,並以此作獲得2013年高雄獎首獎,爲開辦以來最年輕得主。2020年第一次在銅門駐村,並在觀音廟旁創作作品《我在銅門的房間》。
張方禹雷射科技、媒體藝術家。擅長運用光線創造奇景。早期以VJ身分進入視覺藝術領域,而後逐漸感受到複雜絢麗的影像,最低限其實是一個光源,於是開始實驗各種發光媒材與煙霧,透過邏輯性地複製、組合陣列,觀察其質地與介質間的關係,建立出一種影響人類感知的立體聲光結構。曾創始muse-whisper VJ團隊。合辦以中文書寫的VJ資訊平臺「燧人氏Zuirens」,是臺灣當代VJ文化曾經興起的推手。現階段的藝術僅代表一個繼續減化的過程。
樑廷毓近年的實踐聚焦於計劃型創作、藝術研究與鬼魅論述的形構,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自2017年起進行「斷頭河計劃」,也是「引爆火山工程」的成員之一。相關研究及評論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鴻梅新人獎—藝術評論」年度專家評選獎。學術發表散見於《中外文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文化研究》與《藝術評論》等。
黃林育麟Temu Basaw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團員,來自南投馬烈霸部落泰雅族,移居花蓮銅門部落從事藝術創作與學習傳統儀式。最早承襲藤編工藝,爾後以工藝爲基底發展出大型裝置藝術創作。
潘小雪藝術家、教育者、策展人與研究者,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榮譽教授,出生於花蓮玉里,同時是策動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與東海岸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曾任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英三角藝術(Triangle Art Mode)國際創作營臺灣創辦人、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及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謝鬱雯Tumun Buru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團員,花蓮山裡部落賽德克族人,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專業爲影視與錄像媒體制作,也是傳統織布工藝與刺青技藝的傳承者。
顧廣毅醫師、藝術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作品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主要專注於臨牀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及性別議題。曾獲多個國內外獎項,包括生物藝術與設計大獎Bio Art& Design Award首獎、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美國Core77 Design Award, Speculative Design Award首獎、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林茲電子藝術大獎「人工生命與智慧」榮譽獎(Honorary Menti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