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資產族會重壓股市?內行曝「只是配置一部分」:多元現金流纔是真底氣

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幾天和兩位前輩聊天,A:「股票我還是有放一點,錢不用放太多在股市啊」、B:「我現金流也夠了,股市只是看有沒有便宜的點可以加碼,不急」。

聊了幾句話讓我再重新思考,當我們還在煩惱要怎麼把錢塞進股市的時候,他們根本沒在想這些,因爲他們看待資產、看待錢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畢竟本身資產多元化的現金流就足以支撐日常支出了,股市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機會並不是必須品,不會想要把大比重的現金放入股市。

又或者例如對「財務自由」的想像,想要靠股市的收入來過活,這應該是多數人的想法,而實際上這些有錢人的配置跟我們想的不太一樣,他們的資產一部分是創業留下的實體事業、一些租賃中或長期持有的房地產、甚至有一筆現金放在定存等待不同的投資機會(不一定是股市),反而股市只是看到有股票浮現價值(股價下跌)時就撿一些。

這樣的配置有什麼特別的?簡單來說,他們把收入的來源打散了,讓自己即使退休也保有穩定的「多元現金流」。

其中一位對資產的安排方式是這樣子的,他年輕跟朋友創業,後來雖然退出經營仍保有部分股權,幾年前他也將手上資金配置了一些不動產,但不是爲了要炒房,只是要節稅跟讓資產組合更穩定,而這些投資成爲他退休後最穩定的收入來源。股市只是他整體資產中最小的一塊。

再回到我們一般人,爲什麼大部分的人一遇到市場下跌就慌了手腳?可能就是因爲「生活支出、財務目標、甚至未來夢想」,全部都綁在同一筆投資上,對投資的寄望太高了,當然也可能是因爲「工作很平淡,股市很刺激」。因此股市一下跌,牽動的變成是整個人生安排,就會變得焦慮了。

但是投資不是把錢全押進市場才叫做積極,那些看起來很從容的有錢人,早期也只是因爲他們早就安排好了每筆錢該做的事,生活的錢、預備的錢、成長的錢、加碼的錢,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市場比較大的震盪出現,也不會急着調整或是賣股補洞,那些現金流與資產配置都會自己調整的。

當然,我們因爲還在資產累積的階段,會希望每一筆資金都能效率最大化,這再正常不過,但當資產規模漸漸成形就會發現「效率」不是唯一指標,靈活度、安全性、可行性和應變能力纔是更貼近實際生活的選擇,真正成熟的資產配置要是在關鍵時刻還能有選擇的能力,纔是真正的自由。

◎本文內容已獲 張紫凌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