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霸履歷像「必比登主廚秀」 醫學系教授憂制度扭曲
▲國內最近接連傳出資優高中生涉入就學過程造假疑雲,學者呼籲教育制度亟需撥亂反正。(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近期有高中生因學習歷程造假遭大學「退貨」,日前又有準臺大生「科展抄襲」被撤獎,錄取恐有變數。對此,一名多次參與醫學系申請入學甄審的教授坦言,看到某些履歷令人「震懾」,感覺像舉辦的是烹飪證照基礎課程,報名者經歷卻寫着「必比登餐廳主廚」,各界應思考教育制度是否已過度強調量化成果。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泌尿科醫師宋文瑋表示,這些年常被學弟妹們遞交的履歷震懾,因爲部分內容實在太豐富,「隔着資料都能感受競爭壓力有多大」,某些人在高中已發表多篇國際論文,同時完成臨牀病例個案報告與學術會議發表,「感覺我們準備的是烹飪證照基礎課程,報名的人卻已經當過必比登餐廳主廚」。
宋文瑋指出,一名醫師即便全力投入,完成一篇完整論文往往需歷時2到3年,而某些高中生在時間、資源都有限的情形下寫好多篇,是否真實經歷學術研究的反覆及不確定性,是否在過程中培養出科學思維和誠信態度,都令人擔心。
此外,宋文瑋說,若學習的歷程如此一帆風順,未來會不會面對首次挫敗便失去動力,甚至放棄初衷,那將更令人扼腕。
對於家長、學生傾向堆疊成果作爲「升學武器」,宋文瑋說,其實單憑學生一日可用時間的合理推算,大學教師便可看出某些學習歷程可能已過度包裝,所以被錄取的學生往往不是履歷有多耀眼,而是展現出誠懇和一致性。
宋文瑋舉例,曾在面試時問學生爲何選擇醫學,有些人對獲獎成果侃侃而談,卻難以說出和自己的生命經驗有任何關聯,但也有學生只是靜靜描述陪伴家人就醫的過程,教師反而能感受到真心,以及學生對於助人的憧憬。
針對學習歷程等相關制度,宋文瑋說,若被扭曲爲競賽導向,除恐扼殺學習熱情,也將使入學評量失去意義,「醫療現場非常需要誠信,還有面對失敗的能力」,若在高中便將成果視爲一切,日後恐難堅持。
宋文瑋強調,「履歷可以設計,動機卻難以僞裝」,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持續學習、誠實成長的下一代,而不是早早開花的人生勝利組,相關制度應透過更具深度的面試提問,並隨機抽查資料來源等配套提升真實性,但更根本是臺灣社會應重新定義「成功」,更能推動學生不只追逐成果,學習歷程也不會成爲升學焦慮的壓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