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綱花3年寫捕手工具書創臺灣首例 《綱綱好的堅持》熱銷二刷

▲高志綱(中)新書發表會。(圖/記者楊舒帆攝)

記者楊舒帆/臺北報導

在12強賽與WBC資格賽中,中華隊捕手羣的表現備受矚目,而作爲國家隊首席教練的高志綱,在傳承捕手經驗方面獲得高度評價。他近日更出版新書《綱綱好的堅持》,分享自己從捕手視角看棒球的思維與堅持。這本書於2月27日上市後短短几天內即進入二刷,印刷量已突破5000本。從2023年開始着手撰寫,由洪紫峰文字整理,花了3年終於問世。

在新書發表會上,資深球評曾文誠擔任主持人,詢問高志綱爲何決定出書。他回憶,起初也想像其他球員一樣,以回憶錄的方式分享故事,但在與出版社討論時,對方提醒他:「市面上有打者、投手的書籍,但卻沒有一本真正從捕手視角出發的書。」這讓他瞬間有了不同想法,也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談及捕手與其他位置在思考上的不同,高志綱指出,許多人對捕手的評估方式與實際擔任這個角色時會有落差,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大家更理解捕手的工作內容,也讓更多人欣賞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曾文誠提及,過去30年間,臺灣棒球經歷了不同世代的捕手,包括葉君璋曾說過:「只要接1000球,就能瞭解投手。」對此,高志綱表示,與環境變遷息息相關。早期的棒球環境資訊較少,球隊沒有情搜系統,捕手只能靠自己記錄打者的習性,甚至學長會親自指導分析。

而現在各隊都有情搜部門,能夠即時提供打者的數據,這對捕手的幫助很大,也讓角色的要求有所改變。他回憶,當年剛進職棒時,球隊內沒有太多資訊,他只能自己做筆記並透過學長的經驗來學習,如果當時就有現在這些數據,或許能更省力,而不是埋頭苦幹地做分析。

談到「如何在壓力情境下保持冷靜?」高志綱認爲,臨危不亂的關鍵在於事前準備。他表示,臨危不亂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把賽前分析做到極致,另一種則是在場上順應節奏,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許多選手依靠經驗來判斷,但關鍵時刻的臨場應變,則仰賴捕手平時對投手、對手的充分研究。

在國際賽場上,捕手的價值過去常被忽略,但在近兩屆國際賽(12強、WBC資格賽)中,中華隊捕手羣的表現受到更多關注,高志綱認爲這是一件好事。他特別提到,這次國家隊的捕手羣不僅有林家正與蔣少宏,其他捕手的表現同樣值得肯定。當捕手的價值被看見,年輕捕手們也會更有動力持續努力,這也是他選擇出書的原因之一。

針對臺灣捕手應如何向國際球隊學習,高志綱表示,每個國家的捕手培訓方式不同,但臺灣可以從各國體系中,找到適合的方式。他舉例,林家正在美職養成系統中,建立了一套很棒的溝通方式,能夠幫助投手迅速進入狀況,這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向。

談到這本書的內容,高志綱強調:「這不是一本自傳,而是一本從捕手視角出發的工具書。」他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有志成爲捕手的年輕球員,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這本書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標準答案,但希望能提供有興趣的人一些參考。如果翻一翻覺得看不下去,至少還能當助眠(笑)。」

高志綱兒時聰明過人,中職會長出席記者會時,爆料曾與他的媽媽聊過高志綱未來是否當醫生的話題。於是發表會訪談最後,曾文誠問到:「回首這一路,你慶幸自己沒當醫生嗎?」高志綱笑說:「人生沒有平行時空,但回首過去,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從小到大的師長、朋友,都是幫助我成長的重要推手。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這讓我覺得很幸福。」

▲高志綱(中)新書發表會。(圖/記者楊舒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