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大44名學者入榜全球頂尖2% 研究量能擠身國際舞臺

高雄醫學大學。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最新榜單公佈,高雄醫學大學共有44名學者上榜,較去年增加9人。這份由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編制的榜單,透過大數據分析數百萬名科學家的論文引用數與H指數,爲學術界提供一面「影響力鏡子」。對高醫大而言,這不只是數字成長,更是長年耕耘逐漸被世界看見的印記。

高醫大入榜學者涵蓋臨牀醫學、生物醫學、化學、公共衛生等六大主領域,橫跨20個子領域,顯示跨域整合已成爲學校的研究特色。

特別是「終身影響力」排行榜中,講座教授楊俊毓在「毒理學」領域居全臺第一,更在「替代醫學」與「藥用與生物分子化學」拿下雙料全臺第一。精神醫學領域的柯志鴻、顏正芳,以及皮膚學的餘幸司,也都站上全臺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榜單上不乏新生代與外籍研究人才,包括庫碼教授、博士後Mariadoss及Ita Daryanti Saragih等,在「年度影響力」榜單中表現突出。高醫大長年營造的國際化研究環境,讓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學者得以在此發揮,也進一步拓展了學校的全球網絡,對一所醫學大學而言,這種多語言、多文化合作氛圍,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資產。

近年來,高醫大將研究視爲校務發展的核心,啓動第三波校級研究中心計劃,成立人工智慧生醫、精準運動醫學暨健康促進、代謝性疾病與肥胖等新興領域研究中心,同時設置醫療科技與政策及原民健康照護暨文化永續兩大任務型中心,把社會責任與在地需求納入科研藍圖。

在追求國際能見度上,高醫大嘗試打破傳統學術的「冰冷數字」,將研究成果轉化爲影音與故事,並定期出版中英文季刊,向國際學界推送研究亮點。這種「說故事」的能力,讓科研不再只是數據堆疊,而是能被社會理解、被世界聽見的公共財。

從去年35人上榜,今年增加到44人,展現了「規模小而能量強」的姿態。高醫大表示,要在國際舞臺上脫穎而出,除了培養專科醫師與臨牀能量,更需要長期累積的研究厚度。

未來將持續延攬國際大師與青年學者,深化與姊妹校合作,並積極參與國際大型研究計劃,從在地出發,邁向全球。

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最新榜單公佈,高雄醫學大學共有44名學者上榜,較去年增加9人。圖/高醫大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