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首間臺語小學開學 民團、議員呼籲各縣市跟進設立

高雄市北嶺國小爲臺灣第1間臺語學校,自本學期正式開學。長期推廣臺語的臺灣台語路協會17日與北市議員何孟樺共同呼籲,各縣市政府應比照高雄設立臺語學校,讓孩子能在家庭與學校雙重環境中自然學習母語,翻轉檯語世代斷裂的危機。(徐佑升攝)

高雄市北嶺國小爲臺灣第1間臺語學校,自本學期正式開學,成爲本土語言教育的重要里程碑。長期推廣臺語的臺灣台語路協會17日與10組臺語共學家庭呼籲,各縣市政府應比照高雄設立臺語學校,讓孩子能在家庭與學校雙重環境中自然學習母語,翻轉檯語世代斷裂的危機。

臺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表示,據2020年內政部人口調查,主要、次要使用臺語的人口約有86%,但全國2612間小學只有1間臺語小學,僅佔0.038%,比列顯然大有問題,更顯示出世代落差。該調查也顯示,2020年時6至14歲的孩童使用臺語的比例僅剩7%,比起15至24歲的11% 減少了4%,「過了5年,大家覺得現在6至14歲的小孩使用臺語的比例剩下多少? 」

本身是高中臺語教師的董力玄指出,這樣的現象並非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因爲學校仍有獨尊華語的現象,雖然許多臺語家庭努力在各地用臺語共學的方式營造臺語環境,光是雙北及桃園地區就有超過400個臺語家庭參與過協會活動,但這些臺語家庭的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後,卻被迫要放棄用自己的母語學習,而成立臺語學校正是這種困境的解答。

她強調,只靠一週一節的本土語言課程,對於阻止臺語滅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成立用臺語教授各種學科、傳授各種知識的各節學校,才能真的避免臺語消失。

她更舉例,國外像是愛爾蘭、威爾斯、紐西蘭爲了復振面臨消失危機的母語,紛紛成立各級母語學校,用母語講授各種知識,讓語言不會產生斷層,其中紐西蘭的毛利語沉浸式幼稚園,更被視爲成功典範。

臺灣台語路協會公關部長薛翰駿指出,2019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中就有規定,政府應優先推動面臨危機的國家語言傳承、復振及發展,此外還有「學校教育得使用各國家語言爲之」等規定,這代表各縣市若要成立本土語言學校,已有法律依據,都可以直接開始執行。

他表示,目前除高雄的臺語學校,高雄、苗栗及花蓮也都已經各有一間客語實驗學校,原住民族語言的部分更已經有36間原住民族實驗小學,都是在營造華語以外的國家語言教學環境。

他強調,《財劃法》修法後,各縣市的資源都增加,6個直轄市中增加最少的高雄,可以成立第1間臺語學校,其它獲得更多資源的縣市沒有道理不行,尤其是擁有最多資源的臺北、新北及桃園,更應成立臺語學校。

來自桃園的臺語家庭陳小姐分享,自己有兩個小孩,1個剛升小1、1個目前4歲。小孩出生到入學前,在家都是講臺語,去學校後纔開始學華語,看到高雄成立臺語學校,小孩問她「爲什麼桃園沒有臺語學校可以選?」。

她表示,文化部推動臺語家庭計劃,鼓勵父母、阿公阿媽在家跟小孩講臺語,但小孩上小學後就強迫他們用華文學習一切科目,「臺語去哪裡了?爲什麼臺語到了學校就不見了? 」

來自新北市、目前就讀小學3年級的臺語家庭自學生皮卡丘(化名)分享,他在家自學時就是用臺語學習數學、英語、畫圖、DIY手工勞作等課程,也有些課程會去學校上課,但學校只用華語上課,上課有時就會「聽嘸」。

高雄市北嶺國小爲臺灣第1間臺語學校,自本學期正式開學。長期推廣臺語的臺灣台語路協會17日與北市議員何孟樺(左二)共同呼籲,各縣市政府應比照高雄設立臺語學校,讓孩子能在家庭與學校雙重環境中自然學習母語,翻轉檯語世代斷裂的危機。(徐佑升攝)

北市議員何孟樺表示,根據調查臺北市有15.4%的人口、約40萬人主要講臺語,學習更多語言沒有互斥性,反而可增強學習語言能力,語言更是一種文化及生活方式,臺語實驗學校就是建立友善環境的重要手段。

何強調,上會期她和許多議員共同提案推動北市府成立「臺語府級推動小組」督促各局處的臺語相關工作,「對臺北都會區的孩子來說,可以講臺語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會期她會提案推動臺語實驗學校,讓孩子有講臺語的環境,使臺北成爲臺語師資培育及推動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