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雨後駱駝山百蛙齊鳴 稀有「雨怪」重現
中國樹蟾多躲在樹洞,平常難以觀察,僅能聽見高亢的叫聲。必須大雨過後、草叢與低窪地積水,牠纔會下樹鳴叫、交配、產卵。(簡仲信提供)
高雄地區連日豪雨過後,小港駱駝山區傳來蛙鳴,難得一見的稀客中國樹蟾也睽違3年現身。今年2月卸任的前金潭國小校長簡仲信表示,中國樹蟾臺灣暱稱「雨怪」,必須等到大雨過後纔會從樹梢下到積水處繁殖,他此次與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陳俊強探查,喜見百蛙齊鳴,場面壯觀,簡仲信說,駱駝山生態環境保持的不錯,臺灣本土種蛙類在此可見到3分之1以上。
簡仲信解釋,駱駝山部分區域長年爲海軍陸戰隊九九旅駐地,因管制進出、人爲開發少,成了蛙類棲息天堂。他過去曾走遍全臺調查蛙類,在金潭國小建置「荷塘月園」生態池,對蛙類習性相當熟悉。駱駝山區常見中國樹蟾、花狹口蛙、小雨蛙、虎皮蛙、褐樹蟾、貢德氏赤蛙、澤蛙與黑眶蟾蜍,種類繁多,數量也十分可觀,臺灣本土蛙類6科32種,有超過3分之1的種類可以在駱駝山區觀察到。
簡仲信指出,最佳觀測點原本是在營區內,但因近年工程影響加上軍方管制,自己已有3年未能見到中國樹蟾。此次因大雨造成多處低窪積水,正逢蛙類繁殖期,才終於再度尋得牠們的蹤跡。
他解釋,中國樹蟾多躲在樹洞,平常難以觀察,僅能聽見高亢的叫聲。必須大雨過後、草叢與低窪地積水,牠纔會下樹鳴叫、交配、產卵。所產卵不到1天即可孵化成蝌蚪,約10余天即可發育成幼蛙。
不過,中國樹蟾繁殖過程危機重重,若產卵處乾涸,蝌蚪即無法存活,成蛙也常面臨「路殺」或遭蛇類獵食威脅。簡仲信相信只要我們維護好環境,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未來再有大雨,仍有機會在駱駝山區巧遇中國樹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