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創新邁向“校友經濟”時代:行業校友會崛起爲新連接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南京報道

近日,長石資本宣佈其硬科技三期基金完成7.28億元三關募集,並獲得包括華中科技大學母基金與電子科技大學校友基金在內的高校基金加持。

這一消息背後,折射出高校通過設立母基金、聯動校友資源,加速參與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趨勢,“校友經濟”正成爲鏈接創新與落地的新支點。

實際上,隨着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頭部高校發起設立科創類母基金,一個由高校、校友、創投機構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用”融合機制,正在中國科技創新體系中逐步成型。高校正通過校友資本、科研資源與產業網絡的聯動,爲早期項目提供資金與落地通道。

長石資本管理合夥人胡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不少高校通過設立母基金支持校友、教師和在校生創業,推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落地。在此過程中,投資機構與學院之間的連接日益緊密,行業校友會正在成爲承接資源、推動協同的重要中樞。

今年6月,電子科大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正式啓動“校友企業走訪”系列活動。作爲系列活動的起點,本次走訪不僅搭建了校友企業間資源對接的平臺,更標誌着行業校友會在推動上下游協同、打通科研成果落地路徑上的實際落地。

正如電子科大1989級校友、偉測科技創始人駢文勝分享的,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國家戰略已從“普惠式支持”轉向對細分領域“小巨人”的聚焦,推動具備技術優勢和產業潛力的企業做大做強、走向國際。這一趨勢也正在重塑創投機構對早期科技企業的判斷標準與賦能路徑。

從走訪現場看校友企業的協同動能

今年6月初,“校友企業走訪”首站走進偉測科技,吸引了20多位校友企業家、投資人和學院代表參與。

偉測科技憑藉六年實現上市的“偉測速度”,成爲中國第三方集成電路測試服務領域的標杆企業。參訪嘉賓現場考察了其晶圓測試與成品測試產線,就校友創業、技術演進與產業鏈協同展開深入交流。

“創業極其艱難,不只需要能力、經驗和人脈,還需要方向感與堅持不懈的熱情。”作爲活動主講人的駢文勝,現場講述了自己從職場積累到自主創業的發展路徑。即使在公司成功上市後,他依然每天保持高強度工作,並將公司未來三到五年的目標定在“躋身全球前三”。

駢文勝還結合自身企業的發展節奏,分享了一個“反常識”的運營策略:在發展早期階段,公司會有意識地保留部分產能未滿載,以便在關鍵機會出現時有餘力迅速響應客戶需求,抓住業務突破口。這個策略初聽令人意外,卻爲多位現場初創企業代表帶來啓發,促使他們重新思考產能佈局與增長節奏。

“像‘不追求產能滿載’這樣的經驗,對於我們這些初創企業來說是獨到且深刻的。”傲來科技聯合創始人張自然感嘆校友師兄們的創業經驗尤爲寶貴。他坦言,創業公司出於慣性往往傾向於將產能跑滿,但通過這樣的交流才意識到,戰略性的留白同樣重要。

根據規劃,電子科大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將繼續秉持“成電邦 幫成功”的精神,陸續組織走訪半導體行業龍頭校友企業,聚焦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等關鍵環節,促進上下游企業的技術合作與資本聯動,同時深化與集成電路學院的產教融合,爲行業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從初創企業的視角來看,校友會的意義早已超越情感聯絡,更是連接資源、打開市場的重要橋樑。

儘管產品和銷售是企業生存的核心,但真正打開局面的關鍵,往往在於能否建立一條可信賴的“信任鏈”。行業校友會所搭建的平臺,爲這種信任關係的建立提供了現實場景與觸發機制——企業能借助校友網絡更順暢地觸達目標客戶,建立初步溝通與合作,甚至在項目試點和業務推進中邁出實質性一步。

長石資本與“校友系LP”的共建樣本

作爲此次走訪的協辦方,長石資本近年來在硬科技領域深耕佈局。本次宣佈完成三關的硬科技三期基金,除獲得地方國資金融機構與產業企業創始人及高管的大力支持外,還引入了華中科技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兩所工科強校的基金出資。

胡可是電子科技大學1979級校友,他告訴記者,高校母基金不僅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也推動了創投機構、學院與政府之間的四方協同機制形成。

在他看來,多方聯合圍繞優勢學科、聚焦細分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是更具成效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創投機構通過資源整合與產業研判,成爲推進成果轉化的“組織者”,而非單一的項目投資方。

前述校友企業走訪活動中,除了電子科大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成員外,長石資本還邀請了多位芯片設計企業和封測與設備廠商代表參與,旨在能進一步促進產業協同力量。

回溯長石資本的成長過往可以發現,面對技術迭代與市場波動的雙重不確定性,這家創投機構已領悟到一個本質命題:VC要保持生命力並持續爲基金出資人創造價值,需要成爲產業生態的“共生體”而非簡單的“獵手”。

除華中科技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之外,長石資本還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有互動。校友企業投資角度,硬科技三期基金已經投資電子科技大學校友企業兆強鈦磁,該公司是國內磁性密封技術的引領者,其科技成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高校母基金在選擇合作的基金管理人時,更傾向那些能真正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的創投機構。”在胡可和他的團隊看來,基金管理人與出資人和生態合作方之間既不是簡單的出資關係,也不是單向的資源輸送,而是共同織繪一張能穿越週期的產業深度協同網絡。

“校友經濟”能否成爲高校產學研用融合的抓手?

在以校友企業走訪爲代表的活動之外,電子科大校友生態的內涵正在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一套從組織平臺到資金機制、從情感鏈接到產業協同的全鏈條模式。

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執行秘書長趙強告訴記者,近年來校友活動已從傳統的大型聚會轉向更聚焦細分賽道、強調資源協作的精簡化交流平臺。“我們特別希望能把資深校友在技術、管理、資本等方面的積累傳遞給年輕一代,幫助他們在行業中站穩腳跟、走得更遠。”他說。

校友母基金只是激活高校創新資源的一個切口。在電子科大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的實踐中,校友企業互訪、產教融合等機制正構建起“校友圈—產業鏈—創新生態”的有機閉環。

從學校層面,電子科技大學正積極推動與地方國資、校友企業及創投領域校友的協同合作,致力於將科研優勢與產業生態更緊密融合,推動一批創新項目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在校友會層面,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也在與地方政府探討設立早期天使基金的可能性,聚焦集成電路等重點技術方向,推動科研成果在更前端實現孵化與產業化轉化。

這些機制探索折射出高校創新生態正從“研究主導”邁向“落地導向”的結構性轉變,也意味着“學院派”的力量正在加速得到激活。

從偉測科技走訪現場的交流,到校友母基金的機制建設,再到創投機構對成果轉化路徑的全週期參與,一套由高校、校友、資本和產業共同參與的新型協同體系正在醞釀成型。它不僅關乎高校科研如何走出象牙塔,也關乎未來中國硬科技創新生態的根基生長。

電子科大集成電路行業校友會的探索,不只是高校創新生態的一個註腳,更可能成爲“校友經濟”重塑產學研用格局的前沿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