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塞爆 釜底抽薪還是要加班車

高鐵疫情後客運量大幅成長,甚至成了世界少有的高鐵賺錢公司。在節慶連假超尖峰時段,有民衆手持對號座票,卻因自由座乘客塞滿車廂走道,無法到達座位;更有民衆雖然有座位票,卻擠不上車。

高鐵評估認爲,這些時段大量涌入的自由座旅客,是衝擊自由座甚至對號座乘車品質的關鍵。因此研議啓動部分尖峰時段自由座限量措施,以均化自由座的旅客人數,提升整體乘車品質。甚至要試點推行「指定車次自由座」,要求旅客購票時選定車次,以控制自由座人數。

這新制度「非常蠢」。政策設計應迴歸以人爲本,保障旅客流動的機動性,而非只爲控制而控制。高鐵自由座車票定義爲「於購票當日不指定車次及座位,各列車自由座車廂並無搭乘人數限制」,故高鐵考慮祭出「指定車次自由座」緩解問題。但若指定車次、規則未變,仍有自由座旅客上不了車怎麼辦?那些指定車次的自由座旅客,上不了車,是不是可以補償?

釜底抽薪的辦法還是要加班車,而且就是開板橋至臺中往返的全車自由座加班車,因爲旅客都是集中在這一段,要開「站站停」或「直達」都可以,取決於班表插入新車次的優化與調度的方便性。以目前的運能,每小時有一班加班車應該還是擠得出來。

回顧二○一五年高鐵財務改革方案,其原本簽署的BOT模式特許期爲卅五年,予以延長至七十年,實質等同高鐵公司「偷走」國家與社會卅五年權益。儘管此舉確保高鐵免於資金困境,也讓高鐵取得生機,高鐵更應思索如何更有力地回饋社會。在這高鐵滿載、民怨沖天的時刻,政策若僅止於訂定限量自由座或指定車次自由座,恐引發更多旅客不滿與實際困擾。

加班,提供更多服務、回饋社會、強化公共利益,纔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