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也犯罪!臺灣65歲以上犯罪率15年增3倍
▲我國高齡犯罪問題越來越嚴重。(圖/記者林挺弘攝)
記者唐鎮宇/專題報導
今年初,高雄市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分屍案震驚社會。72歲的張姓老翁,涉嫌在短短三個月內殺害包括兄嫂在內的三名婦女,並將屍體肢解棄置運河 。
這起案件之所以引發社會震撼,不僅因爲犯罪手法的殘忍,還因爲它顛覆了大衆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當老年人從社會中應受尊重的長者變成犯罪的主角,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社會問題?《ETtoday新聞雲》深入調查發現,從失能照顧、心理疾病到經濟困境,臺灣高齡犯罪正在逐年增長,折射出超高齡社會中不斷被拉扯的裂痕。
依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5年來我國65歲以上高齡犯罪人口率逐年攀升。2001年每10萬名高齡人口中,有137人涉及刑事犯罪;但到了2023年已經達到每10萬名高齡人口有507人犯罪,15年增加近3倍。不僅如此,高齡犯罪人口率早在2008年就悄悄超過了17歲以下青少年,差距還越來越大。
老張(化名)到了70多歲才犯下他人生第一次犯罪。那天中午他到朋友家吃薑母鴨,喝了半碗含有米酒的湯,結果下午照樣騎車回家,途中因不勝酒力自摔。路人發現後趕忙送醫,檢查後發現吐氣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31毫克。法院考量他酒精濃度不高,年事已高,加上並未造成他人受傷,最後判有期徒刑兩個月,緩刑兩年。
另一位高齡犯罪的例子是今年70歲的阿卿(化名),她患有思覺失調症和失智症,獨居,平時靠一些簡單的手工工作維生。3年前,她在一個多月內,兩度到不同超商偷取便當、麪包、飯糰和洋芋片等食物,被超商店長髮現報警。阿卿向檢察官說,她當天是因爲沒吃藥,已經忘記當天發生什麼事;法院雖有考量她的精神狀況和處境,但仍認爲她先已有多次竊盜前科,判處拘役30日。
長期研究高齡犯罪問題的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戴伸峰指出,臺灣目前並沒有明確界定高齡犯罪的法律,一般以65歲作爲區分標準。根據戴的研究,高齡犯罪者可分爲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生涯累犯」,這類人從年輕時就不斷進出監獄,小錯不斷,現在年紀大了還在犯罪。戴伸峰說,這類人進出監獄如同回家,社會連結極度薄弱。
第二種是「長期刑犯」,係指年輕時犯下重罪而被判重刑,不得不在監獄中老去。戴伸峰說,這類高齡受刑人原本就在監獄中服刑,隨着年齡增長自然成爲統計中的高齡受刑人,。
第三種是「高齡初犯」,這類人一生守法,直到高齡才首次犯罪。戴伸峰說,與前兩類不同,這類犯罪往往反映的是整個高齡社會安全網的脆弱與裂縫,這纔是真正令人擔憂的趨勢。」
▲因貧困加上法律認知不足,高齡者酒駕不慎觸法、繳不出罰鍰的情況時有耳聞。(圖/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嘉義分署提供)
在士林靈糧堂從事老人服務的社工督導魏雅玲,分享她在第一線觀察到的高齡犯罪案例。她曾遇過一位男性長者個案,會不斷偷洗衣店的衣物,而且還是女性衣物,照服員也因此頻繁陪這位長輩進出警局。
魏雅玲說,外人的眼光可能會覺得這位長輩就是個色狼,但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原來他罹患了腦部疾病,會一直把別人的東西誤認爲自己的東西。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高齡犯罪除了法律認知不足外,因疾病導致的無意違法行爲也越來越常見。依衛福部最新公佈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全國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爲7.99%,亦即每100位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85歲以上盛行率更達20%。
還有個案例是曾因毒品案件多次入獄的高齡者。魏雅玲說,即使這位長輩出獄後表示想要重新做人,但常常會用「交通不方便」、「不會搭車」等理由拒絕應徵工作。她推測,可能是長期監禁後,高齡者面對陌生社會環境的適應障礙,年齡不是絕對因素,但會加劇適應社會的難度。
在法務部統計中,高齡犯罪類型有三類在近年排名不斷上升,就是酒駕導致的「公共危險罪」、「竊盜罪」和「殺人罪」。戴伸峰解釋,高齡者酒駕多半是法律認知不足,例如他們可能認爲吃燒酒雞後騎車不算酒駕;竊盜則反映高齡者的經濟弱勢問題。戴還特別提及,「殺人罪」這項在未滿60歲者並不是主要犯罪現象,但反而在年長者進入前10名,背後原因正是不堪長期照顧壓力而出現的「照護殺人」。
戴伸峰說,不論哪種犯罪,社會孤立都是高齡犯罪的重要因素。老人退休後,工作關係斷裂;子女遠離,老伴過世,高齡者面臨實質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孤立;而經濟貧困的老人,也更容易增加犯罪風險。另外入獄後的高齡者,出獄後很常發生與原生家庭斷裂,導致他們更難適應社會生活,增加再犯風險。
高齡犯罪的情況在日本也同樣明顯。戴伸峰說,日本曾出現高齡者故意在超市偷小額商品,不是爲了商品本身,而是希望被捕後警方能夠通知他們的家人,藉此獲得家人的關注。魏雅玲在臺灣也觀察到類似現象,曾有位高齡者明明知道兩天後社工會送物資給他,卻還是選擇去偷竊,後來被警方逮捕時,他說「因爲肚子餓」,但社工確實有給他足夠的食物度過這段時間。
高齡犯罪問題,對戴伸峰來說,根源於社會對高齡者連結,尤其是家庭連結的斷裂。戴認爲,現階段高齡者的犯罪類型較輕,較容易被社會忽視,但實際上高齡者是每個家庭的情緒依附中心,有個身心健康的高齡者,對任何一個家庭都是正向功能。
戴伸峰建議,政府應參考《少年事件處理法》訂定高齡專法,着重於整體高齡福利體系的建立與銜接,提供「一貫式矯正服務」,從犯罪發生前、發生後、服刑到出獄後的社會支應,都能獲得社會完整支援。
戴伸峰舉例,例如在犯罪發生前,政府應關注更多高齡者的法治教育,例如透過高齡者常需要回診的醫院宣導禁止酒駕,或模仿日本鼓勵老人繳回駕照後,可兌換計程車乘車優惠券;如果老人搭計程車出去購物,政府還會再追加補助額度。若高齡者犯罪後入獄,除了在矯正體系確保他們出獄後能再適應社會外,出獄後也能夠與社福團體的扶助順利銜接,避免高齡者再度陷入孤立甚至重返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