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手機助攻前七月手機險保費破31億
手機險近二年前七月市場比較
iPhone 17系列於9月19日上市,帶動臺灣手機險需求持續升溫。最新統計顯示,2025年前七月手機險簽單保費達3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8%。雖然投保件數與理賠金額雙雙下滑,但高價新機推升單件保費,市場從「普及型」轉向「高價值型」。
產險業者指出,2025年前七月理賠金額由去年的18.7億元降至17.7億元,與投保件數同步下滑。一方面反映投保人偏向高保障方案但實際出險率下降,另一方面則受惠於保險公司強化理賠控管與自付額設計。
在市場結構上,富邦產、美商安達及新安東京海上三家業者仍穩居前三大,合計市佔率超過75%。其中,美商安達表現最爲亮眼,保費年增逾3成,成長率居冠。
從長期趨勢來看,依保發中心統計,臺灣手機險自2020年至2024年快速成長,保費收入由36.2億元增至51.2億元,五年成長逾4成;投保件數則由78.5萬件增加至172.9萬件。
產險業者指出,2025年前七月理賠金額由去年的18.7億元降至17.7億元,與投保件數同步下滑。一方面反映投保人偏向高保障方案但實際出險率下降,另一方面則受惠於保險公司強化理賠控管與自付額設計。
在保障內容方面,理賠仍以螢幕破裂、摔落受損與泡水爲主,另包括毀損、保固期內無法使用、搶奪竊盜損失,以及電池耗損或爆炸補償。部分電信或品牌合作方案會額外附加「延長保固」,但多數保單仍設有限額與自付額,一年理賠次數通常不超過一至二次。
放眼全球,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統計,2022年全球手機險市場規模達28.7億美元,預估2030年將突破7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超過1成。相較於臺灣以「意外損壞」爲核心,歐美市場承保範圍更廣,不僅涵蓋失竊、搶劫,甚至包括超出原廠保固後的機械或電子故障,部分方案還提供耳機、充電器等官方配件保障,其中對「盜竊與遺失」的保障需求尤其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