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變陣、區域合併,經營壓力倒逼房企“向內動刀”

從房企高管辭任、到區域合併調整,地產江湖仍在持續變局中。

2025開年至今,房企正迎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據克而瑞監測,65家重點房企中,已有保利發展、中海地產、招商蛇口、建發房產、綠地控股等多家企業,進行了重大組織變更與人員調整。

房企組織架構調整的方向,整體以“收縮”爲主,區域合併成爲主流趨勢。與此同時,隨着區域公司、城市公司的升級、降級、裁撤、合併等變化,房企高管團隊也大多會出現適應性變動。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告訴第一財經,房企區域合併縮減,是當前行業“去產能、控風險、降成本”戰略的必然選擇。在政策定調“止跌回穩”的背景下,這一趨勢將在2025年持續深化,但需警惕過度收縮對區域市場適應能力的削弱。

精簡組織架構成趨勢

當下,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中前行,雖然局部樓市迎來點狀復甦,但衆多房地產企業如何保證主體地位、實現“活下去”,是開發商面臨的共同問題。

2025開年以來,多家規模房企扎堆調整組織架構,以應對多變市場下的風險和挑戰。

比如頭部房企保利發展,日前宣佈組織架構調整,保利江蘇與淮海公司合併爲江蘇公司,保利浙江與浙南公司合併爲浙江公司,保利山東與齊魯公司合併爲山東公司,保利遼寧與大連公司合併爲遼寧公司。

招商蛇口也於新年伊始,在華東區域啓動城市公司合併,杭州公司更名爲浙江公司,寧波公司調整爲事業部併入浙江公司。調整後,華東區域管理範圍涵蓋上海、浙江、福建三大城市公司。

此外,綠地控股方面,合併了江蘇房地產事業部、安徽房地產事業部,並更名爲蘇皖房地產事業部;合併浙江房地產事業部、江西房地產事業部,並更名爲浙贛房地產事業部。

建發房產調整了華東、海西、東南三大集羣版圖,原華東集羣的武漢和黃石以及原海西集羣的南昌,都被劃入東南集羣,華東集羣旗下部分事業部被取消合併,並重新任命3大集羣總經理或副總經理。

從年初調整的頻率看,今年房企“向內動刀”的次數,確實較往年更頻繁。

據克而瑞統計,在過去的2024年,共有11家典型房企進行了16次組織架構調整,其中年初往往是調整的高峰期。2025年1月,則是近兩年調整房企最多的月份,共有6家房企扎堆調整組織架構。

如果將時間軸拉長,從2023年至今,保利發展、萬科和金地集團組織架構調整已有4次,綠城中國、招商蛇口、碧桂園、中交房地產等房企,也陸續經歷了3輪組織架構調整。

從房企調整方向看,收縮、合併是主要的關鍵詞。“目前來看,所有房企都在做戰略調整,有些要轉型、退出房地產開發領域,有些要退出一些投資區域、戰略收縮,區域合併、人員精簡等。”同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宋紅衛告訴第一財經。

劉水分析表示,房企組織架構收縮,背後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當下銷售端還處於復甦初期,房企銷售規模普遍縮水,市場壓力倒逼效率提升,房企通過合併區域公司縮短管理鏈條,降低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要實現資源聚焦與風險管控,將資源集中於長三角等核心城市羣;與此同時,權限上收,區域投資、資金審批等權限收歸總部,如華潤置地削弱大區管理權,萬科將重大項目直接劃歸開發經營本部管理。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現象是符合市場規律、企業運行規律的,當前房地產整體規模在收縮,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企業銷售數據普遍下滑,這都會對企業組織架構產生影響,如果不適時進行壓縮,會進一步加大企業運行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劉水提醒稱,房企區域合併也會帶來一些挑戰。區域合併會帶來人均效能提升,但也會使企業的市場敏感度下降,過度集權可能削弱區域靈活性,需平衡總部管控與地方創新。

高管變動更趨頻繁

房企組織架構調整,必然會伴隨着相關人員變動。比如,建發房產整合了華東、海西、東南三大集羣版圖,與此同時,重新任命了三大集羣總經理或副總經理,原集羣董事長上調集團總部。

再如,頭部房企中海地產,在開年合併了瀋陽公司和大連公司,整合爲遼寧公司;原中海大連公司總經理葛臻,任命爲新的遼寧公司總經理;原中海瀋陽公司總經理程曉輝,調任中海北方區域副總經理。

除了上述伴隨區域調整的人員變動,房企集團層面的高管辭任也頻繁出現。

2月10日,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總裁張霖因個人原因辭去職務,新任總裁爲張春遠,該變動不會對公司日常管理、生產經營及償債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出生於1972年的張霖,是“萬達系”的一名老將,甚至一度被視爲萬達可能的“接班”人選之一。自2000年加入萬達集團以來,張霖曾擔任萬達文化集團總裁、萬達集團副總裁、萬達集團財務總監等多職務。

不過,隨着萬達上市、對賭、戰投等一系列事件出現,這家公司的內外生存處境也不復以往,王健林曾經的“左膀右臂”接連退場。2024年以來,張霖集中辭去萬達電影董事長、萬達文旅集團總裁、萬達投資集團董事長、萬達商管總裁等職責,僅保留萬達集團董事職務。

一位接近萬達的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實際上去年張霖便已卸任了萬達商管總裁一職,日前的公告是應相關規定而做的披露,張霖辭任屬於個人原因,不會對公司有其他影響。

除了萬達,日前消息還顯示,龍湖智創生活原CEO劉興偉已離職,職位由原龍湖龍智造CEO宋海林接任。劉興偉自2010年加入龍湖,歷任多個重要職位,此次調整屬於正常的業務變動。

頭部房企管理層尚且頻繁變動,遑論那些中小規模的企業。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開年以來,綠景中國、上置集團、中駿集團等多家公司,均發佈過高管變動的相關公告。

2月14日,綠景中國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宣佈,胡競英、莫凡辭去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職務,焦捷獲委任爲新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陳觀發獲委任審覈委員會主席,以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1月24日,中駿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宣佈,陳元來因需投放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辭去執行董事職務,自2025年1月24日起生效,陳元來已確認與董事會並無任何意見分歧。

談及房企高管頻繁變動的原因,宋紅衛告訴記者,目前大部分房企都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被債務困擾、化債工作難度大,因此部分高管直接退場,即使部分優質房企還具備再投資能力,但在當前市場形勢下,也面臨投資指標、銷售指標、回款指標等各種要求,很多難以達成。

劉水分析表示,房企高管離職的核心動因,一是經營壓力傳導,2024年TOP100房企銷售總額同比下降30.6%,降幅相比2023年擴大13.3個百分點,業績承壓導致高管薪酬福利大幅縮水。二是組織架構調整,導致管理層級壓縮及權限上收。三是戰略轉型陣痛,房企從“高週轉”轉向“利潤導向”,需淘汰不適應精細化管理的傳統高管。四是行業信心仍需恢復,高管對行業前景迷茫。

“房企高管頻現離職,雖然大多稱是因爲個人關係,但實際上肯定跟行情變動有關係。”嚴躍進對記者表示,當下房地產行情還在底部、銷售壓力增大,這都會對高管產生一些影響。當然,也有人的離職不是完全被動的,因爲行業在調整、產業在調整,高管也會主動選擇新賽道。

地產江湖劇變之下,未來哪些房企可能留在“牌桌”上,企業又需要怎樣的高管人才?

宋紅衛認爲,未來兩類房企將具備競爭實力,一是在本輪償債週期中化債成功、轉型成功的房企,將在新賽道上具備一定競爭力;二是目前具備再投資能力的優質房企。

從企業管理人員看,“未來房企需要兩類人才,一是具備戰略投資眼光的管理者,這是企業航行的指南針,需要指明正確方向;二是產品創新能力人才,房地產市場已進入存量市場,供給過剩是特徵,未來只能通過創新產品來激發新的需求。”宋紅衛認爲。

劉水認爲,後續房企將更加需要複合經營型人才,需具備全週期項目操盤能力,能精準投資、擅長產品打造;二是抗壓實戰型人才,當下,有房企已經優先選擇能承擔多線程任務、適應高強度考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