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硬梆梆!北市府廣場「綠化」翻倍 預計2028年完工

臺北市政府大樓前市民廣場水景、舞臺、廊道設施老舊,同時導致空間細碎,市府希望藉由提升廣場設施及景觀,並設置兒童遊戲區、多功能大涼亭舞臺區,將廣場定位爲串聯大型活動的多功能空間。(邱芊攝)

臺北市政府大樓前市民廣場水景、舞臺、廊道設施老舊,同時導致空間細碎,市府希望藉由提升廣場設施及景觀,並設置兒童遊戲區、多功能大涼亭舞臺區,將廣場定位爲串聯大型活動的多功能空間,北市都審會3日以專案審議,委員建議遊戲區應改爲大型草原,以活化空間。北市都發局長簡瑟芳裁示,修正後送大會再審,預估2026年動工。

市民廣場基地面積爲42640平方公尺,此案改造範圍含市府路及市政大樓基地西側地面層景觀,5月22日經委員會審議,將取消市府路、新仁愛路,縫合南北廣場,全區開放自行車使用,也會預留6.4公尺的緊急消防通道、自行車動線,以及公務車洽公臨停區,並設立兒童遊戲區,打造遊戲塔,創造大型活動人本廣場。

設計單位表示,該方案旨在將市府廣場定位爲臺灣首度廣場軸帶的核心,由於周邊園區都已規畫完整,包括松煙文創園區、大巨蛋園區、中山文化園區、國父紀念館、臺北市政府、世貿中心、臺北新商圈以及市府轉運站等,因此市府廣場的改造是周邊最後1塊重要拼圖,顯得尤爲關鍵。

經5月22日委員會決議,廣場設計應再梳理周邊建物、活動及動線關係,包含市府、市議會、南山空橋、臺北101、仁愛路端景等,思考廣場定位、使用需求及活動價值,且目前廣場硬舖面面積大,長廊等遮蔭設施非位於主要動線範圍,目的性不明確,應該因應相關使用需求增加遮蔭及夜間燈光照明,市府路封閉後,周邊道路如何銜接,相關臨停及是否涉及松智路側動線處理等因應方式。

設計單位據委員意見調整,包括綠地面積大幅增加,改造前綠地佔21%,硬鋪面佔70%,改造後綠地面積將增加至42%,硬鋪面減少至50%,現有樹木159株,未來透過保留、區內移植、區外移植和新植,樹木總數將達到766株喬木。

另外,會設置多功能大涼亭舞臺區,可容納大型及中小型活動,平日可供市民自由使用,晚上則會亮燈,營造夜間景觀,並在市府左前方規畫設置兒童遊戲場,打造遊戲塔,鼓勵兒童攀爬等活動,且爲適合跨年倒數等活動,廣場將設計爲平整且易於疏散的區域,確保大型活動時的人潮流動順,預計核心廣場可容納4.1萬至6.2萬人。

仁愛路封閉後,此處將成爲路跑、自行車賽等活動的重要出入口,因此需保持路寬,松智路公園側將設置公車彎和計程車停等區,以減少對主要幹道的干擾,現有通往地下停車場的2個汽車入口將取消封閉,以維持廣場的完整性。

委員則認爲,目前的遊戲塔設計體積過大,且太人工化,建議設計成大型草原,並設噴水設施降溫,且目前的鋪面設計缺乏新意、單調且過於生硬,建議可利用鋪面圖案界定中心軸線,增加美觀並畫分區域,現有規畫的燈光數量比以前少,擔心夜晚會過於黑暗,建議加強夜間照明,採用地面式警示燈光,因大型活動通常會有額外燈光。

簡瑟芳裁示,修正後送大會再審;公園處則表示,若順利通過,預估明年6、7月動工拆除廣場地面設施,封閉市府路則規畫在明年底至2027年1月間,工期預計24個月,2028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