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新聞自由調查 64%外國記者:消息來源拒談敏感議題

香港外國記者會24日公佈調查結果,約65%受訪者指過去18個月曾出現自我審查;圖爲香港街頭日前「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廣告。(中通社)

香港外國記者會24日公佈香港新聞自由的調查結果,約64%受訪會員表示,其消息人士不願意被引述或討論敏感議題。約65%受訪者指過去18個月曾出現自我審查,與前年調查結果相若;有受訪者反映曾自我審查社交媒體帖文,包括謹慎用字及選擇放棄具名撰文。

明報報導,調查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進行,334名受邀會員中有69人即約21%會員回覆。約62%受訪者認爲,自前年7月同一項調查以來,香港記者工作環境變差。

據報導,已停運的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及時任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去年就串謀發佈煽動刊物罪成,鍾判囚21個月,而患腎病的林獲釋。有受訪者認爲,此案判決結果反映行使基本新聞原則時,煽動罪涵蓋範圍仍很廣泛。「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逾一年,有受訪者認爲條例令人在公開場合變得謹慎。

報導指出,約16%受訪者稱曾受輕微干擾,一名受訪者稱曾遭嚴重干擾。有受訪者稱,雖然報導範圍較少受政治環境影響,但爲顧及個人及內地家人安全,明白有什麼不該報導,相信情況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持續。有受訪者稱商業考量凌駕編採判斷,其部門並非直接面臨政治壓力,卻發表愈來愈多關於內地及中國文化的軟性文章,缺乏批判。有受訪者則形容,香港再無言論自由及反對派,「若政府反對你所報導的內容,他們可以攻擊你,強迫你流亡外地或將你監禁」。

報導稱,香港外國記者會表示,將繼續與相關部門聯繫,以維護香港的新聞自由,確保香港繼續成爲區內蓬勃發展的新聞和商業中心。

另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韌性創新實驗室」發表報告指,香港「國安法」及「23條」實施後,嚴重限制新聞自由及公民社會監督政府功能。報告結合去年進行的香港公民社會成員訪談,發現編輯以各種方式淡化敏感新聞內容,有自由攝影記者指收取香港媒體款項後家人被騷擾,亦有記者被不知名人士跟蹤,更有記者被「起底」後收恐嚇信。

據報導,由亞洲研究員及人權捍衞者創辦的韌性創新實驗室,日前發表「維護香港資訊自由:挑戰、機會與出路」報告,結合去年8月至11月與10名香港公民社會成員進行的訪談,包括五名記者、兩名人權捍衞者、研究員、基金會職員以及財經分析師。報告長達43頁,顯示五個香港資訊自由的挑戰,包括缺乏檔案法和資訊自由法;記者被審查、簽證被拒、騷擾及被捕;港府增加數據移除;「23條」對「國家機密」和「間諜活動」定義模糊;以及對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