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新農人”賦能傳統農耕
清晨,在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窪裡村的田野上,幾臺造型精悍的機器人正發出低沉嗡鳴。這充滿未來感的場景,正是肥城市智能農機裝備研產推用基地核心示範區的日常。在這裡,由巡田機器人、植保機器人、運輸機器人等組成的“鋼鐵新農人”晝夜運轉。這套由當地政府與高校聯合研發的全國產化智能農業機器人系統,正悄然爲傳統農耕注入全新動能。
走進基地的智慧農業指揮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328畝示範田的“生命體徵”實時跳動:土壤墒情、氮磷鉀含量、作物長勢熱力圖……各類數據經“農田大腦”飛速運算,化作一道道精準的指令。“這是整個無人農場的‘指揮中樞’,”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陳國慶指着屏幕說,“它整合了物聯網感知、邊緣計算和精準管控技術,構建起‘感知—分析—決策—執行—反饋—優化’的完整閉環。”
這套系統的核心優勢在於持續進化能力。每天的作業數據、作物長勢數據都在不斷訓練AI模型,以作物病蟲害預測爲例,其準確率已躍升至90%以上,智慧決策的精度日臻完善。如今這片田壟,能實現糧食作物從種到收的全程無人化管理。
近年來,肥城市與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研發出三大類6個品種智能裝備,成功破解多項農機智能化改造與多機協同難題。效益的提升帶動周邊5萬多畝農田加速升級,還吸引12家農科企業簽約入駐。隨着新研發的除草機器人、採摘機器人即將投產,這裡的“鋼鐵新農人”隊伍持續壯大,一條從研發製造到農服推廣的智慧農業全鏈條正在肥城加速成型。(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