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山之眼又封 砸千萬整修惹議

高雄地標「崗山之眼」人氣消退,觀光局10日起休園整修,盼升級硬體吸引遊客。(高市觀光局提供/柯宗緯高雄傳真)

斥資上億元打造的崗山之眼人氣不再,從2018年開幕最高峰73萬人次遊客,到近年腰斬剩不到30萬人次。爲此,高市觀光局向中央爭取預算,10日起展開整修工程,預計封園1年,升級硬體設施,但民代認爲缺乏亮點是主因,建議可串聯大小崗山等周邊景點。

崗山之眼2018年耗費1.3億元打造,位於岡山區與燕巢區交界的小崗山,佔地約1.8公頃,從天空廊道可俯瞰阿公店水庫,甚至可遠眺85大樓、臺灣海峽、高雄港等風光,2018年遊客有70萬人次、門票收入2148萬元,但後來新鮮感不再,遊客數持續下滑。

觀光局坦言,在疫情之後,崗山之眼受到不小衝擊,人潮逐漸消退,近5年遊客數持平並無顯著成長,因此積極向交通部觀光署爭取「崗山之眼遊憩品質提升工程」預算,期待進一步優化景觀及設施,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觀光局進一步說明,該工程總經費爲4200萬元,交通部觀光署補助款2268萬元、市府自籌款1932萬元,已在農曆年後閉園整修,工期約1年,預計明年2月完工,範圍包括打造第1平臺入口意象、改建售票亭、新建公廁及更新指標牌等設施。

然而,高市議員宋立彬直批,崗山之眼啓用以來,歷經多次封園整修,砸再多錢也徒勞,主要就是缺乏亮點,遊客興致缺缺,「去了1次就不會想再去」,建議不要單獨行銷一個景點,而是以區域綜合性發展規畫,串聯鄰近景點等方式吸客。

高市議員白喬茵表示,要往返崗山之眼必須搭乘接駁車,民衆大多感到不便,除了硬體升級以外,必須要有新的誘因,建議可以串聯鄰近的大小崗山步道,吸引登山客步行前往低碳旅遊,來回約莫2小時。

對此,觀光局迴應,未來預計朝品牌化模式營運,期待引進民間資源活絡園區。另將設計相關議題宣傳及透過高雄旅遊網行銷及串聯周邊特色景點。針對民衆建議夜間開放,將同步進行整體評估規畫後,視其效益予以調整開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