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職就泄密?這些“保密要點”新人越早知道越好

黨政機關和涉密企業事業單位的新入職人員,既是保護國家秘密安全的“生力軍”,也是機關、單位保密教育的重點對象。從走上工作崗位開始,“保密”便與每一名新人的職業生涯緊密相連。它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項,而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不是一時的要求,而是終身的必修課。

警惕“認知模糊”踩線

某事業單位秘書部門新入職員工賀某,由於對相關保密法律法規不瞭解,未履行涉密文件銷燬管理規定,將3本秘密級彙編書籍交給保潔人員處理。相關書籍被賣到廢品收購站,被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及時發現。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給予賀某記大過處分。

警惕“輕慢心態”釀禍

某協會新入職員工程某,根據工作安排到上級機關領取1份機密級文件後,在返回單位途中坐在地鐵口臺階處休息,不慎將裝有機密文件的信封遺落在此處。抵達單位後,程某才發現文件丟失,經多方全力搜尋仍未找回,最終確認文件遺失。事件發生後,上級部門責令涉案單位對保密工作進行全面整改,對直接責任人程某作辭退處理,對負有領導責任的黃某給予行政警告處分。

警惕“操作失範”泄密

某縣直單位辦公室新錄用公務員王某,在跟班學習期間接收了同事何某轉交的多份涉密文件。因當時王某正要外出,便隨手將涉密文件拍照發送至部門微信羣,詢問領導趙某如何處理。接到起草落實工作通知的指示後,王某爲圖便捷,將文件通過微信發送給該縣某廣告公司葛某,要求其使用圖文識別軟件將涉密文件轉換成文檔格式。隨後,葛某按照王某要求轉換並通過微信發給王某。事件發生後,趙某被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何某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王某被延期轉正。

新入職人員保密提醒

一、明確保密邊界,築牢思想根基

新入職人員需系統學習保密法律法規,吃透禁止性規定的行爲邊界,夯實保密意識與履職能力。尤其要警惕“想當然”“無所謂”的僥倖心態,杜絕“內部討論,說說無妨”“這點小事算不上秘密”“偶爾違規不會被發現”等錯誤認知。要將“可爲與不可爲”內化爲思維自覺,從根源上規避因認知缺位引發的泄密風險。

二、嚴格執行流程,恪守保密規範

新入職人員要立足崗位職責,將保密要求貫穿工作全流程。經手國家秘密載體時,嚴格執行製作、收發、傳遞、使用、複製、保存、維修、銷燬等環節的管理規範,杜絕隨意操作;使用信息系統和信息設備時,嚴守“涉密信息不上網,上網信息不涉密”原則;參與涉密會議、活動時,按規定管理會議材料,嚴禁擅自錄音、拍照、攝像。

三、強化細節防範,消除泄密隱患

日常工作中需時刻警惕“細節裡的漏洞”。溝通交流時,不向無關人員透露涉密事項或工作敏感信息;使用手機時,嚴禁通過圖文識別小程序拍攝涉密文件,不存儲核心涉密人員的工作單位、職務、紅機電話號碼等敏感信息;處理涉密文件必須在符合保密要求的辦公場所進行,養成“人離櫃鎖、桌面清零”的習慣,從細微處築牢保密屏障。

四、嚴守“八小時外”,繃緊保密之弦

工作之外的生活場景,同樣是保密防線的關鍵一環。新入職人員在“八小時外”的業餘時間,也要履行好保密義務。家庭聚會、朋友閒談等場合不隨意談論國家秘密,不接受請託提供或打探涉密信息,與他人交往中堅決規避涉密及敏感話題。“八小時外”的警惕性,是日常工作保密意識的延伸,更是職業素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