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鑼不夠用

圖╱中新社

港交所近期IPO數量和集資金額

新聞提要■7月9日,港交所迎來年內「大日子」,藍思科技等五家企業及一檔ETF,同步在港股上市,現場同時敲響六面銅鑼,網友戲稱:「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景況堪稱漪歟盛哉。這也顯示大陸政府正積極重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這塊招牌。

美股在走了一年半的多頭後,如今氣勢稍歛。反而是這些年衰疲不堪的港股,如今在大陸政府積極做多,鼓勵陸企(特別是在大陸A股已掛牌的績優股,以及作爲當前新質生產力爲代表的創新科技企業)前仆後繼前往香港掛牌上市,推動港股氣勢反轉直上。

IPO市場 上半年井噴

在全球因川普政府發動關稅戰的烏雲下,港股硬是走出一波「東昇西降」的漲勢。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港幣2,402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118%;恆生指數半年飆漲逾20%,創下史上最大的上半年漲幅;IPO市場更呈現「井噴式」增長,44家新上市公司共募資1,071億港幣,較上年同期暴增699%,等着排隊上市的企業更突破200家,其中包括中東主權基金和東南亞科技新貴。

上次港交所成爲全球IPO募資金額第一名,還是201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之際。時隔六年後,香港資本市場重返頂流。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大陸科企包括阿里、騰訊、網易、比亞迪、京東、百度、寧德時代、小米等,幾乎涵蓋當前排得上號、最優秀的民營科企。

這股盛況在7月9日達到高峰,當天有包含藍思科技、極智嘉-W、峰岹科技、大衆口腔、訊衆通信五家公司連袂在港股上市,另外還有一檔ETF,現場排開六面銅鑼,金融大會堂上站滿了各家公司的高管和投資者。

五家上市企業中,藍思科技、和峰岹科技都已分別在深交所主板和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五家公司合計募資淨額近港幣百億元。

與此同時,前來港交所遞表的企業仍不斷增加。根據LiveReport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仍在遞表有效期的公司有211家。其中,首次遞表的企業佔比超8成;行業主要分佈在軟體服務(66家)、醫療保健(40家)和工業製造(31家)。

資金、政策力挺 H2續熱

安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香港IPO市場火熱的主要原因是資金面和政策面都很支援,很多資金都回到香港了,港交所對IPO企業,特別是對科技企業支持很大,預計下半年港股新股市場仍可持續這樣的火熱。

回頭來看,這些年港股歷經反送中、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大陸房市崩盤與經濟成長面臨下行壓力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資金外移下恆指疲弱,2022年10月一度跌破15,000點,無復往日風采,2023年後香港甚至被人戲稱爲「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可謂跌入谷底。

但在國際地緣衝突與中美角力之際,大陸中央決定做多港股,透過具中國特色手段重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招牌。2024年4月,大陸證監會公佈包括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範圍、支援大陸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的「五項措施」;年底再傳出陸港監管部門要求投行加快協助陸企在港上市。

加上今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帶動大陸科企及創新資本復甦熱潮,以及大陸政府在全國「兩會」前對於阿里巴巴等民營科企的態度轉變,讓大陸科技創新風潮再起,且由於赴美上市已屬難行之途下,香港於是成爲大陸新興科技企業的最佳資本市場選擇,讓港股在全球關稅戰、科技戰等烏雲密佈下,再度散發光彩,過去背離的外資也自去年底開始逐步迴流歸隊。

不過,儘管當前港股勢頭強勁,但挑戰依然存在。野村證券警告,若美國重啓貿易戰或地緣政治風險升級,外資仍可能階段性撤離;另外,大陸的宏觀經濟形勢、經濟增長陷入困頓或未達預期,也將影響企業獲利表現,對港股後市仍會帶來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