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政策紅利來襲,恆生指數領跑全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葉麥穗 廣州報道2月26日,港股三大指數高開高走。截至收盤,恆生指數上漲至23787.93點,漲幅達到3.27%,年內累計漲幅爲18.58%,漲幅大幅領先全球主要股指,距離標準的技術牛市定義(上漲20%)僅有一步之遙。比恆生指數更牛的是恆生科技指數,當日上漲4.47%,達到5953.79點,年內累計漲幅達到33.25%。

科技股是“領頭羊”

經過了兩日的微調,在多重好消息的共振下,2月26日港股各大指數齊齊大漲。

2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了2025/2026財政年度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下稱“財政預算案”)。此次發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涉及多項港股改革方向,引發市場關注。

在提升交易和風險管理效率方面,陳茂波提到,會繼續改革交易機制,港交所會在年中起爲其交易後系統逐步引入新功能,並進行系統升級,以確保於年底前在技術上兼容T+1結算週期,爲縮短結算週期做好準備。

在今年中實施下調最低上落價位的基礎上,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將在年內就改善交易單位制度(即俗稱「手數」制)提出建議,讓交易安排可更符合不同大小股份的流動性特質和投資需求,便利交易及提升效率。

在推進上市制度改革方面,陳茂波稱,爲配合最新經濟趨勢和企業需求,將會審視企業上市要求和上市後的持續責任;檢視上市規例和安排,改善審批流程;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門檻,以及檢討市場結構,包括研究設立退市後場外交易機制。

陳茂波還提到,爲進一步協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企籌融資發展業務,特別是已在內地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正積極籌備開通“科企專線”,便利有關企業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亦會配合,令申請過程更暢順。

在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方面,陳茂波稱,爲推動更多股票以人民幣交易,提升市場流動性,內地和香港正在就落實人民幣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全速進行技術準備。

此外,港交所正推進單股多櫃檯安排,包括雙櫃檯股票使用同一國際證券標識,以提升交易結算效率。特區政府也已就人民幣櫃檯交易以人民幣繳交股票印花稅,進行準備工作,希望在明年提出立法建議。

財政預算方案公佈後,港股應聲大幅上漲。截至2月26日收盤,恆生指數上漲至23787.93點,漲幅達到3.27%,年內累計漲幅達到18.58%,漲幅大幅領先全球主要股指,距離標準的技術牛市定義(上漲20%)僅有一步之遙。比恆生指數更強的指數是恆生科技指數,截至2月26日收盤,當日上漲4.47%,達到5953.79點,成爲本輪港股上漲的“領頭羊”。

根據同花順統計,截至2月26日,港股通板塊中,有6只個股實現翻倍走勢,其中微創機器人-B的漲幅最大,年內漲幅達到166.9%。

大型公司中,阿里巴巴表現最好,今年的漲幅達到75.3%,騰訊控股上漲37%,騰訊控股股價也重新站上了500港元/股。由於京東衝進外賣市場,美團-W今年表現“平平”,但是也上漲了26.75%。

小米和中芯國際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年內創出了歷史新高,二者今年分別上漲71.6%、67.1%。

機構給港股打“call”

對於港股的飆漲,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對記者表示:“2月26日港股上漲的原因與前期無異,主要還是海外對衝資金與南下資金共同推動的結果,進一步提升了港股市場的流動性。港股之所以能吸引海外對衝資金與南下資金流入,一方面是因爲港股具有顯著的估值優勢;另一方面中國資產面臨價值重估,港股又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前兩天港股的小幅回調,市場積蓄了充足的上漲動能,也爲港股大漲提供了一定空間。”

“應該說是厚積薄發,畢竟市場不論是調整時間還是調整幅度,都已經足夠。”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表示,他表示,南向資金和外資大量回流爲港股提供了較以往更充足的流動性,年初至今已經累計流入近2000億港元,科技股成爲南向資金增持的重要目標,也造成港股市場進一步上漲。DeepSeek橫空出世,引發全球對中國科技股的再度關注,港股科技股中有多家公司佈局AI領域,其未來盈利和估值均有大幅提升的預期。

港股強勢上行,“含港量”已取代“含美量”成爲QDII產品業績的關鍵因素。許多名稱包含“香港”或“恆生”的港股主題基金紛紛進入QDII產品業績排行榜前列,還有一些名稱帶有“全球”字樣的產品也憑藉重倉配置港股,業績較爲出色。

券商也“快跑”入場,給港股打“call”,中信證券發佈研報指出,即便在此輪港股上漲後,目前恆生指數和恆生科技的動態PE分別爲10.4倍、18.7倍,仍處於歷史的低估位置。綜合來看,在AI敘事持續催化、基本面預期改善、全球資金輪動的背景下,即便有短期事件性的擾動,中信證券判斷港股仍將延續2024年以來的反轉行情。

銀河證券表示,2025年內外部環境利於港股市場持續轉暖。一是美股科技板塊風險溢價補償已處於歷史分位高位,估值溢價與盈利增速的收斂壓力持續累積。二是亞太市場方面,日股面臨流動性收縮與外部需求回落的雙重壓力測試。三是反觀中國資產定價體系,其底層估值範式正在經歷深層次重構。港股市場作爲離岸金融樞紐的戰略支點地位持續強化,在此背景下,其風險資產定價已顯現出先行指標特徵。

銀河證券認爲,特別是科技創新集羣效應與新質生產力要素的加速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遷。由此,從資本週期維度判斷,2025年中國或將迎來科技創新驅動與資金流入的共振窗口期,港股市場在估值中樞修復與盈利預期改善的雙輪驅動下,或具備較大的收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