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困局:爲何小鵬市值不及小米一半?內地資本在睡覺!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成長派研究

> 同一塊電池,裝在小米車上叫創新,裝在小鵬車上卻成了成本負擔?

香港交易所裡,資本的遊戲正上演着荒誕一幕:小鵬汽車發佈新車G7,9分鐘訂單破萬,股價卻踟躕不前;小米電動車尚未量產,估值已扶搖直上。中金報告顯示,小鵬港股目標價108港元,較當前存在46%上行空間,而瑞銀給小米的62港元目標價已是中性偏保守。

當國際資本帶着有色眼鏡對中國資產挑三揀四時,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仍習慣性地仰望外資“臨幸”。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級市場股權融資額超2500億港元,同比暴漲318%,但內地資本在這片離岸市場的身影依然模糊。

01 估值迷霧,外資濾鏡下的價值扭曲

香港資本市場長期浸潤於外資邏輯中,形成了獨特的估值偏見。這種偏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體現得尤爲赤裸。小鵬G7以19.58-22.58萬元的顛覆性定價殺入市場,搭載行業首個L3級算力平臺與自研圖靈芯片,訂單如潮水般涌來。

但資本市場反應冷淡——國際投資者只看到當下盈利壓力,卻選擇性忽視其AI底盤與本地運行30B大模型的技術壁壘。

反觀小米,瑞銀報告將其2025年電動車交付預測調升至39.8萬輛,目標價卻錨定在62港元。市場給小米的估值邏輯是“科技生態”,給小鵬的卻是“汽車製造”,這種割裂令人費解。

當圖靈芯片賦予汽車類人決策能力時,外資機構仍在用機械的市銷率公式丈量未來。中金直言小鵬對應2025年1.5倍P/S被明顯低估,合理應爲2.2倍,但這套算法顯然未被主流資本買賬。

02 外資依賴症,香港市場的阿克琉斯之踵

當寧德時代2025年5月登陸港交所,一舉募資400億港元投入匈牙利電池工廠時,國際資本歡呼雀躍。這種場景卻暴露香港市場的深層危機——內地龍頭企業仍需借道香港獲取外資輸血。

香港新股市場2025年上半年以1071億港元集資額冠絕全球,表面繁榮下藏着尷尬現實:6月27日單日16家內地企業遞表,排隊企業達220家,它們絕大多數瞄準的是國際資本口袋。

過度依賴外資帶來三重困境:

- 估值認知錯位(如小鵬的科技屬性被弱化)

- 融資成本高企(內地企業美元債利率普遍高於境內)

- 戰略自主性受限(外資股東偏好短期回報)

訊飛醫療的遭遇更顯荒誕——其AI醫療技術依託香港資本加速迭代後,不得不先發布國際版產品取悅海外投資者,內地患者反而成了技術升級的“二等受益人”。

03 雙向賦能,破局者的資本辯證法

當多數企業困於外資迷思時,一批破局者已探索出新路徑。山高控股的實踐堪稱教科書級案例:作爲山東高速集團境外平臺,它構建起“耐心資本+金融樞紐”的雙螺旋結構。

在產業端,公司以百億資金控股山高新能源,在山東、新疆等七省佈局風光電站;同時戰略入股世紀互聯,打通“綠電+算力”閉環。當烏蘭察布210億元的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落地時,綠電直供使數據中心PUE降至1.2以下,技術價值與資本價值同步釋放。

在資本端,山高控股2024年成功發行9億美元永續債,創中資企業三年最大規模;更協助母公司山東高速發行5億美元綠債,利率低至4.6%。這種資本運作不是簡單“輸血”,而是通過香港市場將國際資本精準導入國家戰略項目。

資本與實體在雙向流動中共振——山高控股總資產三年增長200%至661.7億元,惠譽給出A-評級,證明國際資本同樣認可這種“中國邏輯”。

04 資本新局,內地活水如何重塑港股基因

改變正在發生。2025年上半年,香港一級市場股權融資額突破2500億港元,這波熱潮中內地資本的存在感顯著增強。更深層的變革則在市場機制層面涌動:

REITs革命激活存量資產:首程控股重倉首批數據中心REITs,將重資產轉化爲流動性工具。當南方萬國數據中心REIT上市,沉澱的服務器機櫃瞬間變爲資本活水,這種“輕資產運營+重資產證券化”模式,爲科技企業開闢了新融資通道。

離岸人民幣的攻城略地:寧德時代港股募資的400億港元中,超三成來自內地QDII渠道。內地資本通過港股通等渠道加速南下,2025年上半年南向資金淨買入量同比激增87%,內資開始爭奪港股定價權。

產業資本構建護城河:山高控股的“電算一體”模式吸引山東國資背景基金長期持股,這種產融結合形成天然反收購屏障。當國際對衝基金試圖做空時,內地產業資本成爲股價穩定器。

三種資本賦能模式浮出水面:

- 戰略型資本(如國資背景基金錨定長期戰略)

- 生態型資本(如小米構建的AIoT投資圈)

- 場景型資本(如首程控股綁定IDC與機器人產業)

05 覺醒時刻,構建內生性資本生態

香港上市公司要擺脫外資依賴,需重構資本認知體系。內地資本不是外資的替代品,而是產業升級的戰略協同者。小鵬若將圖靈芯片定位爲“汽車AI化引擎”而非零部件,吸引的將是AI產業資本而非汽車基金。

具體突圍路徑已然清晰:

- 估值重構:將技術要素證券化(如小鵬可拆分圖靈芯片業務單獨融資)

- 渠道創新:加大REITs、ABS等結構化融資比重(仿效首程控股資產證券化模式)

- 生態綁定:與內地產業資本共建技術聯盟(如訊飛醫療借力內地醫保數據資源)

當山高控股在烏蘭察布實現“發電即算”時,度電碳減排0.5千克的環境權益正轉化爲綠色溢價;當寧德時代用香港募資建設匈牙利工廠時,歐洲車企的電池訂單又反哺國內研發——這纔是香港市場雙向賦能的高級形態。

港交所大廳的電子屏閃爍不定,映照着資本的選擇性失明。山高控股的股價年初至今暴漲150%,其電算一體模式被德邦證券測算出單項目年收益13億元;寧德時代港股募資建造的匈牙利工廠,正將中國電池技術導入歐洲車企供應鏈。

當外資褪去光環,內資覺醒之時,纔是香港上市公司真正挺直腰桿之日。畢竟,能定義中國創新價值的從不是曼哈頓的交易員,而是北京的技術工程師與深圳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