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的“中國最強工廠”,爲何“梭哈”歐洲小鎮?

“站在德布勒森(Debrecen)改革宗大教堂的塔樓上向南望去,可以看到中國電池生產巨頭寧德時代工廠的堅固灰色建築,一直延伸到遠處……直到去年,向日葵和油菜花還在爲這片土地塗上綠色和黃色。”

一年多前的2024年4月,BBC在一篇報道中向人們“生動形象”地渲染了一幅中國新能源電池廠商出海歐洲的圖景。在BBC“傳統藝能”的“陰間濾鏡”之外,我們不難發現,以寧德時代爲代表的電池公司,正在加速向歐洲擴張。

2025年5月12日,寧德時代在港交所公佈的招股文件中表示,這次融資中的90%將被用於匈牙利項目的第一期、第二期建設,這個匈牙利項目,正是BBC在一年前的報道中提到的德布勒森(Debrecen)工廠。此前,寧德時代透露過這家工廠的投資額,預計將達到73.4億歐元。

寧德時代的這筆融資,若按招股文件中公佈的價格上限263港元/股計算,預計將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左右(40-50億美元)。是4年前的快手之後,在港股規模最大的一筆IPO,甚至有望成爲今年全球最大規模的上市交易。

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蔚來、小米等自主品牌先後在香港市場融資,賽力斯也在港股市場遞交了招股書。和寧德時代最大的不同是,這些自主品牌一般把募集來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出海並不是發力重點;而對於寧德時代來說,出海建廠反而是融資用途的重中之重。

從業務上看,寧德時代更接近於富士康,是一個偏向製造業的“大工廠”,而不是蘋果這樣以研發爲主導的科技公司。

但我們要如何看待,“寧王”如此堅決地把鉅額資金投向一座中歐古城?這是要在海外再造一個寧德時代嗎?

中歐小城,成爲新能源出海重鎮

在小紅書或抖音等社交媒體搜索德布勒森(Debrecen),兩類信息最常見,一是留學,二是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產業。

對於德布勒森的投資,寧德時代可謂大手筆。2024年,寧德時代的利潤爲507億元人民幣。即便是對於“寧王”,投資德布勒森工廠也要消耗一年多的利潤。

來自汽車品牌的大筆投資,在這座位於匈牙利東部的小城並不少見。一方面得益於它作爲匈牙利第二大城市的良好工業基礎,另一方面則是當地良好的產業政策,吸引了寶馬等汽車品牌在此投資建廠。寶馬在德布勒森的工廠,專門用於生產新能源車型,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投入生產。

如果把視角從德布勒森移動到整個匈牙利,這個只比重慶市略大一點點的國家,更是聚集了中國出海品牌+歐洲本地品牌的新能源產業高地。

除了寶馬,奔馳、奧迪等品牌都在此佈局,除了德國之外,匈牙利是歐洲唯一一個“集齊”BBA生產基地的國家;正在新能源轉型中的大衆和Stellantis集團(標緻、雪鐵龍等品牌母公司)等國際知名汽車品牌,都在匈牙利設立了生產基地。

近年來,中國成了匈牙利最大的投資國,兩國之間關係相當緊密。作爲歐盟成員國的匈牙利,順理成章地成爲中國自主品牌走向歐洲的“窗口”。

很多出海歐洲的中國新能源品牌,都在匈牙利建立了工廠。比亞迪在匈牙利瓊格拉德州首府塞格德市,建立了一座年產能20萬輛的工廠,還要把歐洲總部建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蔚來在海外的第一座工廠,同樣佈局在匈牙利的比奧托爾巴吉,是蔚來加電產品的歐洲製造中心、服務中心和研發中心。

能夠讓寧德時代如此投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要拼命靠近客戶——不僅包括歐洲本土品牌,更包括出海歐洲、在歐洲本地化生產的中國自主品牌。

去歐洲,寧德時代們的必答題

和寧德時代一樣看到歐洲市場前景的,還有很多中國同行。

早在2023年5月,億緯鋰能宣佈將在德布勒森建設生產圓柱形動力電池的工廠。這一項目緊鄰寶馬集團德布勒森工廠,預計2026年建成投產,主要爲寶馬的新能源車型提供配套;國軒高科將歐洲工廠佈局在了斯洛伐克,中創新航的歐洲工廠位於葡萄牙,欣旺達在匈牙利尼賴吉哈佐市建廠、遠景動力在西班牙建廠……

面對國內競爭空前激烈的市場,“西行”不是寧德時代一家的選擇,到海外去,到歐洲去,到BBA和大衆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經是國內頭部新能源電池廠商的共識。

這麼多中國電池廠商落子歐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歐洲的“落後產能”,趕不上新能源汽車電池、儲能電池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

歐洲曾經最大、最光鮮的新能源電池公司、“全村的希望”Northvolt(有人譯作北伏),創業9年燒光投資者140億美元,卻因爲產能問題,丟掉了數百億美元訂單,最終走向破產。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認爲,歐美電池的潰敗,首先因爲他們“設計是錯誤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流程是錯誤的”;第三,“他們的設備是錯誤的。”在整個製造業流程中的每個環節上,歐洲本土電池廠商都踩上了大坑,只得把市場拱手讓人。

新能源電池是高科技行業,但也是製造業。本質上講,和做鞋子、襯衣的工廠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都強調把人作爲一種資源,進行標準化地管理。

曾毓羣沒有提到的一點同樣關鍵,那就是人的因素。同樣是新能源行業,當歐洲工人在鄉間、海濱度假時,東亞同行在流水線上晝夜不停;當歐洲工人會因爲某些設備、材料不到位而停工時,寧德時代的工程師們正在“896”“奮鬥一百天”——寧德時代從不搞996,早上八點就要上班了。

把這些競爭優勢——“先進”的管理經驗、來自中國的中高級管理層,以及在國內卷出來的技術和工藝流程打包帶到歐洲,也就有了打開更大市場空間的希望。

歐洲工廠建好,寧德時代就能進入保險箱嗎?

我有產能,你有需求,看起來完美匹配的生意,做起來卻沒那麼簡單。此前,中國新能源電池企業出海歐洲,沒有上演“吊打”爽文,反而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2024年底,國內排名靠前的新能源電池企業蜂巢能源,宣佈停止在德國建設電池工廠。

蜂巢能源絕非出海新手,在泰國,蜂巢能源的工廠建設相當順利,僅用時5個月就建成投產。因此,這不僅是簡單的“水土不服”,更有“大歐自有洲情在此”的複雜因素,將對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中國新能源企業構成挑戰。

一方面,歐洲不會輕易放棄對新能源產業的投入,在“客場”生產的寧德時代們,始終會面臨當地微妙的態度。

在Northvolt面臨危機之時,瑞典副首相兼能源與工商大臣埃芭·佈施大力呼籲,希望爲Northvolt等本土品牌提供幫助。她還強調,“如果歐盟委員會繼續只支持電池行業的新入局者,那麼歐洲本土的清潔產業協議將由中國掌控。”

另一方面,遠赴歐洲之後,中國新能源企業在很多領域實際上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區。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說過,“在歐洲建工廠成本會比國內高出好幾倍,比如人力成本就是很大的一個挑戰,要算算口袋裡的錢有多少,腰桿子有多硬。而且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土人情,怎麼和當地文化融合也是大問題。”

同樣來自東亞新能源電池企業,比如韓國的LG、三星,在歐洲也不肯輕易讓中國企業啃下市場份額。在波蘭,LG擁有號稱“歐洲最大電池廠”的生產基地;在匈牙利、捷克等地,三星都有新能源電池的佈局。一樣都是來自東亞,一樣對於歐洲野心勃勃。

和其他中國同行一樣,拿着從港股募集來的大筆真金白銀進入歐洲的寧德時代,並沒有進入保險箱,而是要面對更復雜的競爭形勢。

但目前看,市場對於寧德時代仍然給出了正面積極的態度。這一點從寧德時代港股相對A股的折價就能看出來,僅在6%-7%之間——一般情況下,折價在20%左右。折價越少,說明投資者對這家公司越有信心。

如今,港股市場對科技公司普遍持樂觀心態。走向海外的寧德時代能否讓當下的投資者笑到最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歐洲復刻一個自己。

參考資料:

1、《歐中關係:匈牙利爲何歡迎中國大舉投資》BBC中文網

2、《匈牙利:中國製造出海橋頭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四分儀Quadrant

3、《電池圈裡,沒有共同富裕》遠川汽車評論

4、《速覽!中國車企海外新能源工廠佈局(長圖)》中國汽車報

5、《觀察|“雙雄”格局下電池製造商如何生存:加碼不同技術、搶灘新賽道》澎湃新聞

6、《9年燒光1000億,又有獨角獸要破產了》融中財經

7、《蜂巢能源計劃在德國建造的兩大工廠,爲何突然叫停?》超電實驗室

8、《歐洲電動化遭遇“至暗時刻”》電池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