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北京中小學生向全國學生髮出倡議——
“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中軸線,守護北京中軸線,傳承和發展北京中軸線,一起做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承者與建設者!”1月1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文旅局、市文物局聯合主辦,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西城區教委承辦的北京市中小學生“遊學中軸”系列活動啓動儀式在北京市宣武少年宮舉行,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向全國中小學生髮起倡議。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王攀,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振濤,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褚建好,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孟科軍,以及北京中軸線遺產點位代表,市教委、市文旅局、市文物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各區教委負責同志,中小學生代表等100餘人參加此次啓動儀式。
中小學生爲中軸線傳承保護獻“妙策”
“我們越多地瞭解中軸線,想要去做的事情就越多,這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這在於全社會,更在於青少年。”活動現場,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王稚畫、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周智緣、卞孟鑫、宋詩倫等學生分享了他們對於中軸線的傳承和保護的“妙策”,講述了他們與中軸線的故事。
近年來,北京中軸線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納入課程教學和課外活動,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不斷拓寬育人陣地、豐富育人載體、深挖育人價值,爲教育教學變革提供了助力和新的抓手。多個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組織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舉辦文創大賽等綜合實踐活動,通過非遺進校園、專家講座、主題研學、校館合作等方式,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軸線的歷史變遷、人文故事、建築科學,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用心靈感受中軸線的時代底蘊。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連續4年特設“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共收到來自同學們的“金點子”2000餘份。
“漫步北京”中軸線遊學主題線路發佈
活動現場,北京市文物局介紹了北京中軸線申遺,以及各遺產點的相關情況,通過專家說的方式讓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北京中軸線,瞭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爲了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瞭解北京中軸線,在本次活動中,北京市文旅局發佈5條“漫步北京”中軸線遊學主題線路,包括國家禮儀愛國情懷紅色遊、古代祭祀傳統文化探秘遊、古都文化城市管理探跡遊、“博物館之城”中軸線感知遊以及京味文化中軸非遺體驗遊。從世界遺產參觀到中軸特色美食,從京味非遺體驗到傳統文化探秘,通過定製主題線路,讓學生們在遊學中深刻體會中軸線的獨特魅力,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感悟歷史的深厚積澱。
面向全國學生開放線上徵集活動
線上線下相結合是此次活動的一大特色。市教委相關工作負責人介紹,“遊學中軸”活動已在北京市學生活動在線平臺(“丘瑞斯平臺”)面向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開放,涵蓋“對話中軸,我與中軸的故事”與“魅力中軸,我是中軸推薦官”兩大主題。
在“對話中軸,我與中軸的故事”主題中,學生在遊學中軸後,可運用文字抒發對中軸文化的深刻認知與熱愛之情;在“魅力中軸,我是中軸推薦官”主題下,學生可通過短視頻講解、圖文介紹等形式,推介中軸線各個遺產點,生動講述中軸文化,全方位展示中軸線的迷人風采。
記者瞭解到,同學們在遊學後,參加線上活動的方式也十分便捷,登錄“丘瑞斯”微信公衆號,點擊“活動專區”,選擇“北京市中小學生‘遊學中軸’在線活動”,便可輕鬆報名並上傳作品,通過審覈的作品將在活動主頁及媒體上亮相,其作者將獲得“中軸推薦官”榮譽證書。
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表示,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作爲新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北京中軸線,其保護與傳承是大國首都與時俱進的鮮活註腳,也是中華文明跨越時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今天啓動北京市中小學生“遊學中軸”系列活動,爲同學們提供了了解中軸文化、感受文化傳承的新平臺,希望學生能夠成爲中軸的持續學習者、薪火傳承者和堅定保護者。“歡迎全國各地的學生來到北京,共同行走中軸線、感悟中軸線、愛上中軸線。”王攀說。
《守護北京中軸線,做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者與建設者》倡議書
親愛的學生朋友們:
壯美中軸,華夏名片。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中的傑出範例,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2024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爲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一抹絢麗的“中國色”。
保護中軸,使命擔當。十年前,習近平爺爺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十年後,習近平爺爺說:“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寒假將至,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中軸線,守護北京中軸線,傳承和發展北京中軸線,一起做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承者與建設者!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15處遺產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5種不同類型的歷史遺存。我們倡議:讓我們一同漫步中軸線,穿梭於恢宏的古代建築之間,撫摸歷史的磚石,傾聽歲月的迴響,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北京中軸線背後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北京中軸線成爲我們的知識寶庫。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歷經7個多世紀,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爲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樑。我們倡議:讓我們一同記錄中軸線,用青少年的新奇視角、青少年的新銳技能、青少年的新鮮表達,挖掘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新意,講述中軸線的新一代故事,描繪中軸線的新時代畫卷,讓北京中軸線成爲我們運用知識與本領的實踐寶庫。
晨鐘暮鼓,鐘鼓樓不僅是一座“時間建築”,更蘊含着古人對時間以及文明的思考,藏着令人讚歎的古代報時智慧。祈年圜丘,天壇不僅彰顯着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更蘊含着數學、物理、生物、地理、藝術等豐富的學科奧秘。科技加持,當代的“文物醫生”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等前沿技術,讓七百歲的中軸線煥發新活力。我們倡議:讓我們一同發展中軸線,走進中軸線開展探究性學習,尋找小組研究課題,爲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建言獻策,讓北京中軸線成爲我們未來建設祖國的起跑線。
同學們,作爲新時代的中小學生,我們肩負着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讓我們行動起來,從這個寒假開始,持續走近中軸線,傳承和發展北京中軸線,助力中軸文化保護,化身中軸線的小小守護者,共同觸摸中軸歷史的溫度,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守護北京中軸線這條城市脊樑、文化之軸,以少年之熱忱,燃文化傳承之火種,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與建設者,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常悅
攝影:呂天翔
編輯:姜思瑤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