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效應放大 12萬海外用戶比特幣爆倉一度超33億元
中經記者鄭瑜北京報道
在價格突破12萬美元/枚新高後,比特幣價格突然開始下跌。
7月15日8時—7月16日8時,比特幣全網24小時爆倉海外用戶(注:國內虛擬貨幣交易屬於非法金融活動)人數達到12萬人,爆倉總金額達到4.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3億元)。其中最大單筆爆倉單發生在Binance-BTC,價值29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96萬元)。
截至7月17日14時,這一數據在24小時爆倉人數在12.2萬人,爆倉金額在4.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1億元)。
相關市場人士認爲,暴漲暴跌通常緣於加密貨幣市場的短期獲利拋售和量化交易的“鏈式反應”。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肖颯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監管法律合規風險層面要注意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相關的金融活動,在我國依然屬於非法金融活動,與之相關的從事比特幣與法定貨幣的兌換業務等也極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槓桿資金爆倉迅速放大市場波動
Coinglass數據顯示,全網比特幣合約持倉量在近幾日已超過86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高於比特幣在2024年12月18日(718.52億美元)及2025年5月22日(780.29億美元)兩次階段性頂部時的水平。
香港Uweb商學院校長、香港註冊數字資產分析師學會董事於佳寧告訴記者,本輪下跌的誘因具有多重疊加性質,首先比特幣在突破歷史高位後自然面臨獲利回吐的壓力,同時由於數字資產市場存在大量賬戶使用高倍槓桿,槓桿資金的爆倉效應會迅速放大市場波動,導致連環爆倉現象,進而加劇價格波動。
肖颯表示,過去三個月,比特幣在機構資金涌入下累計上漲超40%,尤其7月14日單日暴漲6.8%創歷史新高,短期積累巨大獲利盤。在這個情況下,獲利盤自然要找準機會落袋爲安,這輪下跌的時間點恰逢美國6月CPI數據發佈,投資者趁着這個時間點提前撤離風險資產也是可以預測的。
投資市場的流動性風險表現爲在特定時點無法以合理價格迅速完成交易。於佳寧指出,在市場恐慌或某一平臺出現技術及資金問題時,賣盤積壓、買盤稀缺會導致價格偏離合理區間,甚至無法完成資金撤出。
歷史上最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3月12日的黑天鵝事件。當天全球金融市場因全球疫情衝擊和避險情緒急劇升溫而出現大幅拋售,數字資產市場亦未能倖免,比特幣價格在24小時內從約8000美元急跌至4000美元以下。大量持倉者在下跌過程中被迫平倉,而同時市場買盤深度驟減,主流交易所的掛單簿短時間內極度稀疏,賣單無法迅速匹配,成交滑點不斷擴大。
這種情況下,即便投資者願意在市場價位賣出資產,也很難以預期價格成交,部分平臺甚至出現短暫的業務暫停,市場在極端情況下缺乏足夠的承接力量。
在我國依然屬於非法金融活動
肖颯將當前加密市場風險分爲市場波動風險、監管法律合規風險和技術安全風險。
她表示,從這輪暴跌中也能看出來,暴漲暴跌通常緣於加密貨幣市場的短期獲利拋售和量化交易的“鏈式反應”,例如部分對衝基金在12萬美元上方減倉引發連鎖拋售,這種情況沒有金融操作經驗的投資者很容易陷入投資陷阱裡。
在肖颯看來,在監管法律合規風險層面要注意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相關的金融活動,在我國依然屬於非法金融活動,與之相關的從事比特幣與法定貨幣的兌換業務等也極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在技術層面,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雖然被認爲是具有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近年來針對虛擬貨幣的黑客攻擊愈加頻繁,這些都蘊含着有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的技術安全風險。
根據安全公司慢霧發佈的2025年中期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區塊鏈安全事件共發生121起攻擊,造成23.73億美元的損失,而2024年上半年僅爲14.3億美元。
於佳寧認爲,安全風險源於區塊鏈技術和交易場景的開放性。雖然區塊鏈本身具有防篡改特性,但圍繞它的應用層和錢包管理仍然存在較高的技術脆弱點。黑客攻擊、智能合約漏洞、私鑰丟失等事件時有發生,投資者在面對損害時缺少追索途徑。
對於國內投資者,肖颯強調,在我國,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是非法金融活動,由此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民事、刑事風險。具體而言可以分爲以下三類:
其一,民事法律行爲無效風險,法院在多個案例中認定虛擬貨幣投資交易違背公序良俗,相關民事法律行爲無效,損失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其二,資金損失無法追回風險,投資者被騙後很難通過法律途徑追回損失。一是因爲公安機關針對虛擬貨幣被盜案件很難立案,二是由於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所產生的民事法律行爲極有可能被認爲是無效,民事救濟也較難。
其三,刑事風險,包括非法集資風險和其他刑事犯罪的牽連風險,如有可能捲入非法經營、洗錢、幫助信息網絡犯罪的旋渦之中。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