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作業用AI?思考這件事,不可以外包

今年寒假開學前夕,一些學生“與時俱進”用起DeepSeek、豆包等AI應用趕作業,網友戲稱“第一批用DeepSeek趕作業的孩子出現了”。對此,家長和老師反應不一,社交媒體中既有“AI解放雙手”的歡呼,也不乏對“思維退化危機”的擔憂。

AI浪潮呼嘯而來,教育領域也不可避免被裹挾其中。從數學題的步驟解析到作文的框架生成,AI以“全能家教”的姿態變成“學習神器”。一方面,AI的便利性確實提升了效率,對課業負擔過重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幫手”,另一方面,這種“便利”背後藏着不容小覷的風險。學生用AI趕作業對教育帶來的衝擊,絕不是一件可以“一笑而過”的小事,而是關於教育本質和人類未來的重大課題。

使用AI和“抄作業”有什麼分別?是“幫手”還是“槍手”,在現實使用中,可能很難區分。不少教師發現,AI生成的作文雖語法精準卻“成人化語言明顯,缺乏兒童特有的靈性”,一堆“完美卻缺乏靈魂”的作業,到底意義何在?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學生過度依賴AI,就會不再努力記憶,長此以往理解、分析、批判的能力也會相應弱化,會導致學習能力退化、知識獲取“碎片化”以及面對開放性問題時缺乏主動性。當技術將作業從“學習過程”降維成“任務交付”,教育的本質意義正在被消解。

顯然,AI“無孔不入”深度介入各個領域,已經是一個很難逆轉的潮流。針對於此,很多學校正在進行一些探索和改變。比如,課程作業設置從“答案導向”轉向“過程可見”,或者從單一問題轉向跨學科項目製作業,可通過多環節任務分解避免“一鍵生成”。其次,在評價體系中強化思維痕跡考察,可增加“推演檢查”環節,考察其解題的嚴謹性。以及,建立AI使用的倫理規範,“疏堵結合”探索AI工具在教育領域的使用邊界。

更深層的影響在於,教育的變革勢在必行。如果AI成爲人類必須同行的夥伴,則意味着教育目標的調整與重塑,意味着教育系統的一場範式革命。當AI能輕易完成知識復現型任務時,教育的重心則必須轉向AI難以替代的能力培養:當AI可以代勞知識搬運時,教師更需要成爲“思維教練”,家長應轉型爲“成長夥伴”,而作業則應進化爲“認知實驗場”。學生使用AI也是一種“技術馴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側重培養如何將技術工具轉化爲創造性思維的催化劑,這恰恰意味着更爲高階的數字素養。一言以蔽之,未來的教育不是人與AI的競爭,而是藉助AI實現人的認知升維,這也是教育轉向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AI趕作業現象就像一面棱鏡,折射出數字時代的複雜光譜。教育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生產“完美的答題機器”,而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價值判斷的完整人格。享受AI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必須警惕其負面效應。一旦習慣將思考“外包”,創造力就會瀕臨滅絕。在AI與教育的共生之路上,我們既要警惕技術異化的暗礁,更要把握住人類前進的航向——因爲真正的教育革命,永遠發生在工具理性與人文價值的交匯處。

( 陳立民)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