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從掙零花錢到億元黃金產業:沙漠蜜瓜的六十載富民路
中新網蘭州8月28日電 “最早一斤才賣幾分錢,後來漲到一毛。那時候辛苦整個夏天就掙點零花錢。”8月下旬,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收成鎮珍寶村的老瓜農石新和在自家瓜田忙碌,裝滿蜜瓜的貨車緩緩駛離,種瓜50年,如今賣瓜的收入成爲家裡主要收入來源。
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至今,民勤蜜瓜產業發展六十載,已從昔日的“零錢罐”躍升爲實實在在的“黃金產業”。全縣蜜瓜種植面積達16萬畝,年產量約50萬噸,預計年產值超21億元,畝均收入達5000元以上。
1元產業到億元產業,民勤蜜瓜產業如何實現華麗轉身?
圖爲民勤縣連片蜜瓜基地。(資料圖)馬愛彬 攝
從“攔車賣瓜”到“客商上門”產業化聚合破銷售困局
“那時候,賣瓜比種瓜難,每年有超過兩成的蜜瓜賣不出去。”民勤縣西渠鎮食珍村48歲的瓜農陶永生回憶說,20世紀90年代,每到蜜瓜成熟季節,瓜農們最頭疼的就是銷售。銷售難導致種植規模難以擴大,而規模小又無法吸引客商,形成了惡性循環。
轉變始於產業化佈局。近年來,民勤縣精準規劃沿沙產業帶,打造以收成、西渠兩鎮爲核心,輻射周邊鄉鎮的蜜瓜產業格局。2025年,僅這兩個鄉鎮的蜜瓜種植面積就達11.13萬畝,佔全縣種植面積的65.94%。
規模種植產生了“拳頭效應”。民勤縣積極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蜜瓜生產、營銷和產業化經營,實現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的轉變。
收成鎮已建成2個大型蜜瓜交易市場,形成集銷售、包裝、運輸、配送於一體的全鏈條服務體系。依託這一平臺,當地蜜瓜年銷售量達40萬噸,佔全縣總產量的80%以上,不僅打通了蜜瓜外銷的“最後一公里”,更有效帶動了物流、餐飲等三產服務業同步發展。
市場的成熟,徹底扭轉了過去瓜農“攔車賣瓜”的被動窘境,如今“客商主動到地頭接洽收購”已成爲新常態。這種轉變,讓瓜農種瓜更有底氣。“瓜能賣出去,我就要多種幾畝。”陶永生今年流轉了60畝地種蜜瓜,8月初僅出售20畝蜜瓜,就收入10萬元。
圖爲民勤瓜農忙着採收蜜瓜。(資料圖)馬愛彬 攝
沙窩窩裡長出“金蛋蛋”,特色品種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
被沙漠環繞的民勤,日照充沛,年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晝夜溫差最高達16攝氏度;特有的微鹼性砂壤土富含鈣質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民勤蜜瓜獨特的品質——糖度高、肉質脆、香味濃。
近年來,民勤縣堅持走綠色有機發展道路,在品種改良與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下,蜜瓜產業煥發出蓬勃生機。“我們現在實現了四季有瓜、全年供應。”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說,通過多年探索,現已形成地膜覆蓋、日光溫室、小拱棚和秋延後栽培等四大技術模式,將蜜瓜供應期從傳統的夏季延長至一整年。
這意味着,過去讓民勤人飽受沙患之苦的荒蕪沙地,正隨着蜜瓜產業的蛻變重煥生機。
在收成鎮珍寶村,種植大戶王永剛今年流轉了90畝地種蜜瓜。“今天要摘3萬多斤,地頭價就超過1.2元一斤!”
從零星種植到規模經營,從提籃小賣到暢銷全國,如今,民勤已成爲甘肅省最大的厚皮甜瓜核心產區,更以這一甜蜜產業爲筆,繪就出鄉村振興的嶄新圖景。
突破季節限制,民勤溫室蜜瓜實現四季採收。(資料圖)馬愛彬 攝
電商銷售重塑價值鏈多元營銷助力產業騰飛
2019年,27歲的魏澤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回到家鄉民勤創業。
“2024年下半年至今,我們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了甜瓜200多噸,板栗南瓜160多噸,還有紅棗、葵花等特產。”魏澤說,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產業發展爲電商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舞臺。
魏澤的經歷正是民勤蜜瓜銷售模式變革的縮影。
2018年以前,民勤蜜瓜主要依靠客商到地頭收購。隨着諸多知名電商平臺進駐,產地直銷、線上銷售的新模式逐漸成熟,“專業市場+電商+快遞”的創新組合,讓民勤蜜瓜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據瞭解,2024年,民勤通過電商渠道銷售蜜瓜6萬噸,佔總產量的13.5%;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將躍升至19.2萬噸,佔比預計達40%。電商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更重塑了價格形成機制。
“過去客商定價,瓜農沒有話語權。現在通過電商平臺,既能快速出貨,又能獲得更公平的價格。”收成鎮興盛村黨支部書記樑雪感觸頗深。在蜜瓜交易市場,各大物流公司的貨車整裝待發,每天都有數十噸蜜瓜從村裡發往全國各地。
“下一步,我們將規劃建設蜜瓜產業園,建立全流程質量追溯系統。”陳芳說,當地還計劃拓展瓜汁、瓜脯等深加工領域,既延伸產業鏈條,又提升產品附加值,讓民勤蜜瓜真正成爲富民強縣的核心產業。
馬愛彬
責任編輯:張軍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