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鋒鋰業阿根廷Mariana鹽湖投產 “一體化”降本圖存大勢所趨
鋰業龍頭的業績低點大概率已經確定。
2月13日晚間,贛鋒鋰業(002460.SZ)發佈公告,稱公司旗下位於阿根廷的Mariana鹽湖一期2萬噸氯化鋰項目正式投產。
此前,該公司已經有多個產能密集釋放,如2024年12月投產的非洲馬裡Goulamina一期項目,與同年正處於產能爬坡的阿根廷Cauchari-Olaroz鹽湖項目。
以上增量產能,將明顯改善公司前期原料自給率較低所導致的成本過高問題,在“一體化”水平提升的拉動下,公司鋰鹽成本曲線將迎來確定性的下降,從而對其主營業務構成實質性利好。
同時,經過2023年、2024年的大幅下降後,鋰價已經回落至週期低位,進一步下跌的空間變得十分有限。
與此相應,因行業景氣度系統性下降,產生的股權投資公允價值損失、存貨、資產減值損失等擾動因素也會明顯弱化,因此引發的財務性虧損風險隨之降低。
從基本面來看,鋰業公司都已經度過了最壞的時刻,2025年經營業績有望環比企穩。
而贛鋒鋰業此類具備礦端產能釋放,降本空間較大的鋰鹽企業,接下來還會享受到“一體化”提升帶來的業績加成。
2月14日,贛鋒鋰業股價小幅上漲,收盤上漲了0.78%。
自有資源密集釋放
相較於天齊鋰業(002466.SZ),贛鋒鋰業控制的鋰資源量更多,但是此前受制於資源開發程度較低,其在成本、利潤率等方面表現相對弱勢。
不過,從2023年鋰價下跌開始,該公司礦端釋放有所提速。
2023年6月,贛鋒鋰業宣佈旗下的阿根廷Cauchari-Olaroz項目產出首批碳酸鋰產品。
該項目爲公司的主力鹽湖,其鋰資源儲量、規劃總產能,均明顯高於公司旗下的Mariana鋰鹽湖、PPG鋰鹽湖項目。
一年後,贛鋒鋰業在定期報告中指出,“Cauchari-Olaroz鋰鹽湖項目產能爬坡進展順利,目前產出已經爬坡至設計產能的70%左右,該項目計劃在2024年完成20000噸—25000噸碳酸鋰產品的生產。”
2024年下半年Cauchari-Olaroz鹽湖產能繼續爬升的同時,同年12月公司位於非洲馬裡Goulamina鋰輝石項目一期50.6萬噸鋰精礦項目再次宣告投產。
按照鋰精礦的消耗比例估算,上述項目可以滿足6萬噸左右鋰鹽的原料生產,這也是贛鋒鋰業繼澳洲Marion項目後的又一重大鋰礦項目。
2月13日晚間,贛鋒鋰業再次官宣了Mariana鹽湖的一期2萬噸氯化鋰項目投產,公司礦端資源開發進入加速期。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項目的集中投產,並非只是幫助公司產量的單純增長,更重要的是對贛鋒鋰業成本結構、成本質量方面的改善。
隨着低成本鹽湖產能的逐步釋放,以及自身礦石、鋰鹽“一體化”程度的提升,公司成本曲線將迎來確定性的下降。
在打造“贛鋒生態系統”戰略的指引下,近兩年公司鋰電池、電芯產品放量明顯,但是鋰鹽業務收入佔比依舊接近七成(2024年上半年),所以鋰鹽業務的降本將對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表現帶來實質性利好。
企業自身競爭力提升的同時,外部行業景氣度回落帶來的壓力也在減弱。
2024年,贛鋒鋰業預虧14億元至20億元,爲公司2010年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其中,受鋰價下跌等因素影響,當期Pilbara股價下跌44.56%,這直接導致贛鋒鋰業的持股出現16.4億元的公允價值損失,同時鋰鹽、鋰電池銷售價格的下跌還對公司帶來了存貨等方面的減值影響。
而經過前兩年的下跌後,碳酸鋰價格已由2022年60萬元/噸的峰值回落至7.6萬元/噸,行業景氣度進一步下跌的空間顯著收窄。
相應地,Pilbara股價亦有望企穩,上市公司後續的存貨減值等壓力也會減小。
站在當前節點,綜合公司自身、行業維度分析,贛鋒鋰業的盈利低點已經大概率確立,2025年經營業績有望環比企穩,甚至回升。
降本圖存大勢所趨
加大自有資源開發,提升“一體化”水平的降本路徑,此前在中礦資源(002738.SZ)身上已經得到充分演繹。
該公司是較早進入非洲的鋰業公司,2022年收購津巴布韋Bikita鋰礦後同步展開對其產能的改擴建。
2023年7月,鋰價完成第一輪下跌後,Bikita鋰礦正式投料試生產,同年11月實現穩定生產、達產達標。“(鋰精礦)自給率由2022年21%提升至2023年86%。”中礦資源2023年年報曾指出。
這表現在經營數據上,即生產成本的持續下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分析發現,2022年、2023年,中礦資源鋰鹽生產成本分別爲每噸12.1萬元、10.3萬元,到2024年上半年“自給率逼近或達到100%”後,其成本進一步降至6.1萬元/噸。
即便面臨2024年最低只有7.2萬元的碳酸鋰價格,公司依舊可以實現小幅盈利。
上述成功案例的示範作用下,手握鋰資源的企業開始加速開發,缺少資源儲備的公司則在加速資源收購。
比如雅化集團(002497.SZ),在當前低迷的市場環境下,以2024年盈利約3億元爲基數,將員工持股計劃2025年的業績考覈條件定爲“歸母淨利潤不低於2024年基數的300%”,其核心邏輯同樣是依靠自有礦放量帶來的降本紅利。
2022年、2023年兩度參與川西鋰資源競拍,卻無一成功的天華新能同樣在推進其礦端資源開發。近期,該公司便宣佈投入2億美元,在尼日利亞聯合當地礦業公司共同開發當地鋰資源。
以上提鋰企業“一體化”水平的提升,疊加低成本鹽湖提鋰產能的釋放,將幫助全行業的生產成本系統性下降。
根據本報歷史報道,按照年報中“分產品”營業成本、銷售量的數據估算,2022年12家樣本企業鋰鹽成本平均值爲12.44萬元/噸,2023年(13家樣本企業)平均生產成本降至11.03萬元/噸。
目前,2024年年報雖然還未披露,但是考慮到鋰精礦價格的回落、行業“一體化”水平的提升,預計以上行業成本平均值將出現更大幅度的下降。
這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非常重要,成本線已經相當於鋰業公司的生命線。
雖然鋰價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十分有限,但是中期上漲同樣缺少有力拉動,碳酸鋰等產品可能長期維持在7萬—10萬元/噸價位波動。
面對上述價格,鹽湖提鋰企業的經營安全邊際最高,其次是鋰精礦100%自給的礦石提鋰企業,再次纔是原料部分自給的礦石提鋰企業。
至於缺少自有礦,降本方面無實質性進展的鋰業公司,在當前供給端重塑的行業格局下,很可能會被清洗出局。